感动背后的科学原理 | 产品部落
原创 2017-02-02 柳白猿 开智部落
— Live161110002 —
十三维按:感动和科学,似乎从来不沾边。但你可曾听过,一位感性得像孩子般的诗人,叫顾城,他却这样说:「自然的理性是感性」。当我们放下狭隘的思维视角,以身心整体去看待世界的时候,也许你看到的将不仅是不一样的沿途风景,更能像诗人那样,体会到生命与永恒的羁绊。对此,在日本专攻「用户感性科学」的柳白猿同学,就在部落为我们讲述了「感动」背后故事,一段有关人性、创造与温暖的物语。以下全文约7400字,阅读时间约13分钟。
分享嘉宾介绍
柳白猿,日本九州大学硕士在读,专攻「用户感性科学」。 这世上最不容易复制粘贴的,也许是「感动」。许多人看完《乔布斯传》后,都想像乔布斯一样拼尽全力给用户感动。结果只学到他的暴戾,丢了内心温柔。 柳白猿想做的,是帮人守住内心温柔。
感动背后,有怎样的科学原理
今天的直播分为四个部分:内心、眼睛、耳朵、景观。为了让大家一年后还能回忆起今天的直播,我们可以试着用身体来记忆这个大纲。
请想象一下,你从梦境中苏醒过来的第一个瞬间,首先是内心意识到:哦,我醒了。之后,你会睁开眼睛,接着耳朵听到了周围的蝉鸣鸟叫。最后你会出门散步或者上班,路上欣赏沿途的景观。
如此一来,你只要想象自己是如何醒来的,就能回忆起今天直播的内容。这是一个简单的记忆术,我们人人都擅长使用身体、故事、场景来记忆。
① 以心传心的方法
二〇一三年我在丽江参加武术比赛,开幕式的重头戏,是位老艺术家独奏琵琶。他身材单薄瘦小,一头银色长发,但横扫琴弦时,有千军万马的气势。一年之后我拜访到他,从傍晚聊到凌晨三点。
那天晚上,打开老人话匣子的问题是:「为什么我离你很远,还能感受到你音符中的每一丝情绪?」
老人道:「人和人的交流有三重境界:一是金钱交流,二是语言交流,只有英雄和伟人,才能做到第三重:以心传心。孔子讲学时不立文字,多靠言传身教,连论语都只是弟子的编撰。所以教育和艺术的本质,都是以心传心。我弹琴时没有说话,但把心给你了」。
那么我们在与人沟通时,是怎样做到以心传心的呢?其实内心的沟通存在三个原理:神经联接、叙事传输说服、镜像神经元。
神经联接
今天请到Yedda和雷阳,是因为她们会给我情感或者表情上的反馈,这种反馈可以帮助我讲得更好。那么此时此刻我们三人的大脑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反应呢?
普林斯顿大学Hasson提出的神经联接(Neural Coupling)理论解答了这个问题:观众们在听故事时,神经振荡(Neural oscillation)的频率和幅度是高度相似的。简而言之,我们的脑波同步了。神经联接有四个特点:
- 讲者和听者的神经振荡相似。你给朋友讲故事,如果他听得入神,那么你们的神经振荡是高度相似的,你可以理解为你的脑波传到TA的脑子里了。
- 神经联接依靠故事,无关语言。你用英文给英国朋友讲了同一个故事,英国朋友脑中的反应和中国朋友一样。这意味着神经联接是不分语言的,所以一位作家创作的模因可以无视语言障碍,传遍全世界。
- 先入为主的信息会干扰神经联接。A和B两位观众看到电影里一对夫妇正在吵架,A被事先告知丈夫有出轨行为,B没有接受任何暗示,这时A和B的神经振荡是完全不同的。这意味着二手信息会直接影响你对一手信息的理解。难怪叔本华一直强调:不要在读经典著作前看评论家的文章,直接读原著就好。
- 听者转述讲者的故事给自己的朋友时,神经振荡和讲者高度相似。这就道出了TED的秘密,传播一个idea,就如同往水中扔入一粒石子,荡出一连串的涟漪。
叙事传输说服机制
阳老师的认知写作学曾谈到叙事传输理论,这个理论常被用在电影、小说、广告中。
比如看电影时,你会完全进入主角的情绪,旁若无人,这时你就被传输到电影里了。之后,因为你深刻地体验了主角的情感和故事,会完全赞同主角的所有行动。这就是你被叙事传输的手法说服了。
这种说服不是通过理性的分析完成的,而是通过讲故事。叙事传输说服的特点如下:
(出典:杨进、严姗姗《叙事传输的说服机制》)
看完之后,相信你会理解,为什么总用叙事传输来讲故事的Apple和锤子,比起热衷于PK参数的小米,更能说服用户喜欢他们的产品(小米MIX改变了这个局面)。
所以,Apple在讲述12寸Macbook键盘的特点时,重点讲了设计师所做的努力。这种叙事方式会让观众跳出购物时的理性思维——从键程和手感评价键盘——转而关注键盘背后的匠心。
镜像神经元
为什么你在看钟表匠手工打造手表的视频时,会情不自禁地摒住呼吸,像他一样进入全神贯注的状态?因为你在观看视频中动作巧妙的双手时,脑中的镜像神经元会发出信号,让你误以为是你自己在制作手表。
学者们的猜测是,正是因为七万五千年前镜像神经元的出现,人类开始有了快速学习技能的天赋,孩子只要看过一遍猎人如何围捕猎物,就会立刻习得打猎的技能。人们能使用火、工具、乐器,也得益于镜像神经元。
这就是为什么Apple三十年来的广告,都会出现用手操作电脑的画面,这个画面会让人误以为自己的手也感受到了电脑的质感。
引导用户操作时,Apple也是清一色真人示范。
作为对比,可以感受一下Google的用户引导:
思考题:参照Apple的惯用手法,如果你是古董公司的老板,正准备展览一个质感温润的瓷器,你会选择下图中的哪一张用做海报呢?
相信你听过镜像神经元的概念之后,更能理解「为什么阳老师在招募认知学徒时拒绝了很多不在北京的大牛」:因为言传身教强过视频教学太多,不在阳老身边,无法体会那种「悟道的狂喜」。其实练习武术也是如此,长功夫最快的办法,是找一位与你体型相像的老师,然后极力模仿他的动作、姿态、甚至性格。
② 眼睛:人人都爱分形结构
数万年前,宁静安详的风景对人类意味着生活暂时没有威胁,因此人类进化出的本能是:看到这种风景时感到泰然自如。这一类风景的共同点是什么?有什么规则可以描述它们么?答案是分形结构。
为什么macOs的壁纸比Windows的壁纸更耐看?因为macOs的壁纸全都是分形结构,Windows则不全是。
分形结构的定义是:它从任何层面看上去都是完全相同(或者近似)的结构。你在远处,看到一棵树的轮廓是树形,走近了,树的枝桠也是树形,甚至当你凑上去观察叶子的脉络时,这脉络还是树形。真的太美了。
你甚至可以通过分形的算法,让电脑绘制出一片以假乱真的山脉。
从一个算法出发,描绘出自然的概貌,真的太美了。
还有研究指出:能看到树林的病人要比那些被钢筋水泥围住的病人恢复得更快。也就是说符合分形结构的自然风景,的确能帮助人们恢复身体,其背后原理,也是进化学上的原因。
这次直播前,数学系出身的十三维也分享了他对分形结构的理解,听完以后我特别激动:
分形有一种特点叫:尺度不变性。也就说,任何观察者,从观察尺度,都可以在分形中观察到相同的信息,分形甚至连接了观察与被观察者(如朴素观念中小宇宙、宇宙、类似哲学衍生)。
这个尺度理解为空间、时间、维度都可以。比如海岸线,无论哪个尺度的观察者,都能看到近乎一样整体信息,比如产品,在工业设计上,每个细节都能体现产品的品味,在产品形态演变上,每次都合乎自己最开始的最小原型。
当然,在产品设计时,很重要的是利用到人和大自然本身的要素作为原型的一部分(更广义上生命本身也是宇宙分形的结果)。
③ 把每一位用户当作音乐家
我想传达一个原则:一定要把每一位用户当做音乐家。因为每个人天生就懂得如何鉴赏音乐。我们来看几个事实。
事实一:考古界发现,可以被演奏的乐器在五万年前就出现了,乐器的出现,意味着人类那时已经有了编曲的能力。
事实二:婴儿在六个月大时,就能记住音乐的旋律。给孩子听原调小夜曲之后,过几天再播放变调小夜曲,孩子能辨别出这是同一首歌。
事实三:人类大脑听到错误的和弦时,会有违和感——就像我们听到外国人说不合语法的中文。而且人类在听音乐时,会使用识别语言的脑区。
这三点意味着音乐就像语言一样,的确可以传达信息给每一个人。下次给产品配乐时记得要小心啦,要是配的不好,或者乐者太low,观众是可以感觉到的。
还有一个重点是,希望大家像保持产品的视觉风格一样,保持产品的配乐风格。因为有研究指出,推出新产品时,更换配乐风格会损失百分之六十用户的好感度。
④ 景观:为了一百年之后的世界努力
有一个现象总会让我觉得不可思议:我们常常难以忍受自己的手机不是最新版iPhone,却可以容忍别人破坏自己童年生活过的场所。我们把很多目光放在产品上面,却没有意识到景观才是我们使用得最频繁、最长久的产品。
景观和其他产品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可以承载我们的情感。我们童年在河边玩耍时和好朋友说过的话、遇见的事,都被一点不少地保留在那里。然后呢?也许有一天开发商想拿这块地,它就好端端地没了。那我们的记忆怎么办?记忆变得支离破碎的家乡,还值得我们朝思暮想么?
我们一位老师面对这件事情的方式是,通过改造各种各样的景观,把人们的故乡变成一个特别舒心的地方。比如把水泥铸成的河岸铲平,铺上草地;比如改变河流不同区域的水流速度,让更多种类的鱼在这条河里生存;比如让居民参与到木桥的建设当中,在木板上刻上每一个参与者的名字。
他说:人人都想快,快一点把一座建筑建好,快一点吸引人们进来;我要的却是慢:慢一点重建人们的家乡,慢一点让人们感受到原风景的特别之处,最好慢到允许当地人参与进来,慢到他们能亲手改变现状,然后把自己的回忆安放在这里。
我和老师一样,始终觉得知识是种美德。因为当我们无法意识到景观的重要性,无法意识到一件无用之物的价值时,我们可能会不知不觉就抛弃掉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这种无知又冷漠的抛弃,会影响到100年之后的世界。
所以我非常喜欢西蒙的一个执念:
一个更重的、往往被忽略的义务是:给后代留下我们这代从我们前辈那里继承下来的一样广泛而有趣的选择范围。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共同承担保证可持续的能源、保护环境、稳定人口、用某种方式消除或减少核武器威胁的责任。我们没有解决世界上所有问题的义务(我们也做不到),但我们确实有义务去防止不能逆转的大灾难并且坚决反对导致这种灾难的每个步骤。
互动问答
问:标题提到了感动,可以说下让你感动的故事么?
答:我练拳的时候很穷,有一次参加比赛,连车费都出不起,当时有位比我更穷的师兄,在我出发前把他的信用卡给我了,说:「卡里的钱你随便用。」
我很感谢他,所以回来后请他撸串,那天晚上我们聊了很多。
年纪大我二十岁的师兄说:「我每个月工资6000,5900寄给老婆孩子,剩下100自己留着用,这100块里,一半用来请你吃饭,因为这么多年,好像只有你一个交心朋友。」
这位师兄很小的时候就父母双亡了,本来还有位哥哥,没想到哥哥刚满18岁那年,犯事进了监狱,亲戚有钱也不肯救,后来哥哥死在监狱里,只剩下他一个孤儿。
所以这件事情让我一直在想:师兄几乎一无所有,还是愿意和我分享,而我有这么多东西,为什么不拿出来分享呢?
让我感动的人,还有很多很多,我常常问自己,应该怎样报答那些改变过我生命轨迹的人呢?只是变得有钱有势就够了么?
No,为了报答他们,我想做更深刻、更聪明、更难的事情。如果有可能,我希望这个世界在我出生之后、死亡之前,会因为我有一点点的不一样。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设计更好的产品、付出更多的努力到底是为了什么?我始终很喜欢布罗茨基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说的:「一个读过诗的人一定比没读过诗的人更强大、更难以被打倒,一个读过狄更斯的人一定比一个没有读过狄更斯的人更难杀害自己的同胞或者伤害自己的朋友。」
这让我明白,当我们创造一个好产品、写出一句好诗歌的时候,这个世界的确会因为我们变得更好一些。因为感动背后,是我们彼此的热情和信任。
拓展阅读
- 镜像神经元是如何塑造文明的 https://www.ted.com/talks/vs_ramachandran_the_neurons_that_shaped_civilization
- BBC:神秘的混沌理论 http://www.youku.com/show_page/id_zee27802a199711e2b356.html
- 寻找隐藏的维度(分形几何)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kz9goTYUdiE
- 演奏乐器是如何让大脑获益的(http://ed.ted.com/lessons/how-playing-an-instrument-benefits-your-brain-anita-collins
- This is your brain on communicati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DhlOovaGrI
- Human: the Science Behind What Makes Us Unique http://developmentalcognitivescience.org/lab/H1100_files/27121646-Human-the-Science-Behind-What-Makes-Us-Unique.pdf
- Bobby McFerrin Demonstrates the Power of the Pentatonic Scale https://goo.gl/yj90Dg
- Bobby McFerrin: Sing! Day of song https://goo.gl/SGFws5
(整理:乐美 编辑:Tammy 2016-11-22)
- The End -
↓↓↓戳原文,预约第三季开智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