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3-06-Note170128001

深刻的优美,专注地轻盈——论如何提升思维品质

-- Note170128001 --

十三维按:思维品质不是思维效率,不是数量,也不是任何指标。不要说你读书破万卷,也不要说你穷思竭虑探究宇宙真理,一旦你开始做这种苦差笨事,开始划定目的指标,就和「品质」二字无缘了。「品质」的前提首先是优雅,而优雅的前提首先要自知和自制,只有这样你才能足够轻巧,跳出优美的思维舞步。下面是就是卓璇同学这方面的几点小心得,简简单单,让你的思维轻盈起来——以下全文约 3000 字,阅读时间约 4 分钟。

如何提升思维品质

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

辛弃疾吟咏出「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的佳句,爱因斯坦找到 E=mc² 这个漂亮公式,王羲之写出「飘若浮云,惊若蛟龙」的《兰亭集序》,阿西莫夫创造了一个丰盛的科幻世界……

思维之美赋予了人类更高的意义和更多的美,人类对思维的所有赞颂都不为过。

但认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类的大脑其实不是用来思考,而是用来躲避思考的。

比如,刷手机的时候,人们更愿意看一个搞笑、欢快的短视频,而不是阅读一篇需要思考的文章。

比如,小伙子年纪轻轻赚了很多钱,许多人会直接断言他是个富二代,其实未必。

比如,朋友圈里每天有人转发各种煽动情绪的谣言/伪科学,如果稍作判断,就知道那是假的。

人类的大脑总是优先拒绝思考,迫不得已(比如考试)时才勉为其难去思考。

思考并非人类的天性,若想获得更高的思维品质,需要刻意地训练、培养,优秀的艺术家都是从学徒做起的。

有效地提升思维效率和品质,至少还有以下几件事可以做。

  1. 了解与思维有关的生理运作基础

    以阅读为例,你相信10倍速阅读法吗?你相信有方法能够让你在20分钟之内读完一本书?

    严谨的科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类阅读效率的真正限制不在于思维的快慢,而在于眼睛的生理极限不可能跨越。非要读得快,除非你愿意跳过许多内容,并承受因此而误解文意的风险。

    有一段描述非常精彩:「我参加了一个快速阅读训练班,学会了如何在20分钟之内读完《战争与和平》。不过我留下的唯一印象是,这本书跟俄国有关。」

    关于阅读的真正秘诀在于: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一句话一句话地理解,读得多了自然会读得快,读得久了自然会更有选择——更严格地挑选读什么内容。阅读不在于读得多、读得快,而在于能够理解多少,能够将多少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所以,下一次,再有人向你推销10倍速阅读法、20分钟读完一本书,聪明的你可以温柔地拒绝他。

  2. 掌握更多认知科学原理。认知科学是与人类思考、决策、学习、逻辑判断等息息相关的科学,研究讯息如何在大脑中的形成及转录。认知科学已经有了非常多成熟的理论,可供借鉴学习。

    比如,认知科学一个重要的基本原理——组块。

    什么是组块?组块就是一个个小的整体,大脑为了更好地记忆有意无意地将有关联的东西分类或加工成一个小的整体。比如employ(雇佣)只是一个单词,但和employee(雇员)、employer(雇主)、employed(被雇佣的)一起就构成一个小的组块。

    一个人封装的组块越多,思维的效率就越快。大师和新手的差别就在于头脑中封装的组块数量不同,大师的头脑中封装了更多以及更高抽象级别的组块。

    1973 年,即将在 1978 年拿到诺贝尔奖的赫伯特 · 西蒙,与合作者威廉 · 蔡斯(William Chase)发表了一篇关于国际象棋大师与新手的比较论文。在这篇论文中,西蒙他们发现,通过长期训练,虽然工作记忆容量相差不大,但是国际象棋大师,在摆盘、复盘等实验上都显著强于一级棋手、新手。国际象棋大师、一级棋手、新手三类人能记忆的组块分别是:7.7、5.7 与 5.3。

    理解组块这一认知原理,就会知道:要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封装一个又一个组块。如何封装呢?鞋带系了几百遍,你现在系鞋带的时候想都不用想。

    认知科学还有许多类似这样的重要理论,比如记忆优势理论和必要难度理论;此外,关于人类认知偏误的理论也非常值得学习——在学会做对之前,也要学会如何避免犯错。

  3. 不断地积累、实践、内化那些典型有用的思维活动、行动、步骤

    思考的目的基本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虽然每次遇到的问题不尽相同,但是总有一些典型有用的思维过程对于促进思考会有大帮助。

    比如说,在思考解决方案的时候(尤其是面对非常困难的问题时),可能需要反复地问自己——我是否正确的理解了这个问题?我是否遗漏了什么?有什么类似的题目可供参考吗?我能利用前面得到的结论吗?

    数学教育家G.波吉亚《怎样解题》一书中,提出了这个解题清单,对于寻求解决方案的你会大有帮助。

    「图片」

    正如阳志平老师所说,人们经常思考,我思考人们怎么思考;科学家制造概念,我探讨概念之间的联结;智者创造智慧,我思考智慧背后的智慧。

    能够从更高维度了解、掌握思考背后的思考,概念背后的概念,智慧背后的智慧,本就是更高思维品质的表现。

在此也非常感谢阳志平老师,感谢开智的每位小伙伴。我学习了很多年,但真正的学习从遇到开智才真正开始。希望大家2017年更帅更美,一起在开智,共同成长,获得更大进步。

(编辑:十三维 2017-3-1)

- The End -

↓↓↓戳原文,预约第三季开智部落! http://openmindclub.mikecrm.com/84Tg8f

分享导语:在品质思维看来,哲人太沉重,诗人太轻浮——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