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5 - Live161206002

陈鸿婴:系统之美——感受产品的演化 | 产品部落

-- Live161206002 --

十三维按:做一款产品,绝不是做一款产品那么简单。一款好的产品,不是一座孤岛,它首先是一个内部自洽的系统,其次隶属于一个和用户构成开放的生态,它既要有自己的内在逻辑,又保有和外界互动充分的接口。而要做到这些,你必须要回归用户需求的源头,站在时间源头,方能看清世像万千背后的演化奥秘。产品部落的陈鸿婴对此就有多年历练经验而收获的洞悉,下面就请听下下他所讲述的产品系统演化之美。以下全文约9300字,阅读时间约12分钟。

分享嘉宾简介

陈鸿婴,本科毕业于福州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 大学期间加入和君商学院,学习了一年的商学知识,并在北京的IBM实习管理咨询,百度实习产品助理,在北京生活了一年多。 毕业后去了美图公司的美拍初创团队。目前在美图的总部厦门工作,2年多短视频和直播方向产品的工作经验。 喜欢拍照片、拍视频~ -喜欢游泳、健身,健身一年多,喜欢摸腹肌的来... 有一个坚持写作的微信公众号:小A的思考

产品无数,问题无穷,人生有限,如何化解?

产品经理一辈子都在不断地发现产品问题,解决产品问题的过程中度过。在这辈子有限的时间内,我们能够走多远?优秀产品经理和普通产品经理区别,可能就在于能否掌握并熟练运用几十个模型。因为模型不仅仅是模型而是思维,它意味着批量解决这辈子遇到的问题,意味着不试图通过胡乱猜测寻找产品方案,而是在更高级别上找到产品方案。

这次分享通过三个视频产品案例来探讨产品演化,以及如何构建产品系统模型。一起乘坐模型时光机,追赶有限的人生,创造无限的精彩。

一、盲人摸象,不识大体

  • 微视享受微信、手Q等等大量流量资源
  • 2014年春节投入大量广告费,用户暴增
  • 花钱邀请明星进驻,“明星的短视频”内容为噱头

问题:既有腾讯优秀产品经理、又有流量优势,更是国内第一款短视频产品“微视”,为何失败?

大家先别急着看答案,自己先尝试回答,体会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

回顾一下,刚才你自己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的。大家的答案各式各样:

  • 明星内容不够多
  • 用户手机流量不够用
  • 拍摄功能不够好玩
  • 用户拍短拍摄的需求少
  • 产品推出时机不对,太早了

我们可以通过反证来发现这些答案的漏洞:

  • 用户手机流量不够用——看剧看电影的优酷、爱奇艺大几千万日活怎么来?
  • 用户拍短拍摄的需求少——拍得少没关系,看的需求多就好了。
  • 产品推出时机不对,太早了——美拍比微视晚推出4个月,不也火了么。

当我们给出答案后,我们有意识到这样一种情况吗?

我们的思路可能陷入某个细节纠缠;甚至往错误的方向寻找答案,离真实答案越来越远。

不仅是在思考微视为何失败时,我们容易陷入这种惯性思维,同时,在我们解决其它产品问题、人生问题时,也常面临类似情况,即凭着自认为很靠谱的“感觉”,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后得出答案。但是,从身边牛人非常少这个事实来看,我们80%的解题思维、解决方案都是平庸的、一般的。

回到微视案例,把问题转换成:如何有效、批量求解任意产品难题?(产品,这里指社区、社交、平台类互联网产品)大家有思路和启发了吗?

解决问题的目的不是为了找到一个正确答案,而是为了探索寻找答案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通向所有问题答案的阶梯。

批量求解产品难题

  • 将产品抽象成简单的结构,也就是系统
  • 分离出整个产品中的核心模块,使用抽象词汇描述
  • 将模块进行罗列,构成产品系统

短视频系统.png

一个完整的系统是要形成闭环: 有创造内容的人通过内容生产(拍摄模块)上传内容,通过分发机制将内容筛选给内容消费者看,内容消费者也会影响内容创造者和内容分发机制;

微视系统.png

接下来,通过微视系统分析问题。

内容生产(拍摄模块):只有基础的拍摄、上传、剪辑、滤镜功能,对普通用户没有吸引力,对明星来说只是发视频的入口。 它是微视失败的核心原因吗?不是,因为国外的Musical.ly、Vnie在产品上线一段时间后都成功了,国内的快手也成功了。所以拍摄模块太基础,并不是答案。

内容消费者:被明星吸引而来的用户 这类用户本身没有问题,微博早期也是靠花钱请明星入驻吸引许多这类用户。所以这类用户也不是答案。

内容分发机制:是指微视团队将内容筛选、展示给用户看的一套规则。 明星内容本身也没问题,明星内容不够多这个回答有点接近答案。但是明星内容是花钱买来的,在现实生活中,预算再多也是有限的,并且无论是美拍还是快手,都是没有太多明星在里面,所以这也不是关键答案。

内容创造者:花钱引入的明星 很显然,请明星是能够吸引一部分明星粉丝来使用产品。但是存在三个致命的问题:

  • 新产品初期,对明星没价值,需要花大量费用让明星入驻发内容,内容拓展不开。
  • 明星的短视频内容对粉丝来说也还好,并且拍视频的更新频率很低。相比微博支持文字+图片+视频,粉丝们更习惯在微博关注明星动态,并且一个人一般会喜欢很多明星,极少可能为了一个明星不怎么经常更新的短视频下载微视。
  • 对明星来说,更有价值的是「微博」,一方面粉丝以及沉淀非常多,另外一方面微博各方面利益生态已经将明星捆绑在里边。不需要微视这个还未成功的「视频版微博」。

至此,微视问题的关键解出来了,问题出在选择明星作为核心的内容创造者,这些模块构成的产品系统明显是有问题的。

二、学我者生,像我者死

秒拍VS美拍.png

  • 秒拍第一版抄袭美拍页面和功能
  • 被微博投资后,通过微博进行导流

问题:为什么最后秒拍只有几十万的日活?

美拍秒拍用户使用时长.png

给系统寻找事实

我们用刚才构建的短视频系统模型,继续批量解决问题。在原来的4个模块里面,根据美拍和秒拍功能、产品规则设计上的异同,寻找事实(证据)进行补充。寻找事实的目的是在于通过分析事实,了解隐藏在表面事实下的深层逻辑,而不被概念所限制。

产品功能的术语会存在固有的惯性,第一个把拍摄功能命名为「拍摄」的时候,这些词汇不是中性的,它们保留了自己的内涵和倾向。它已经深深影响任何使用过它的人。用术语去分析它,理解它会让自己一直陷入这个框架里面。更好的理解方式是将「拍摄」理解为「内容生产」。只有重新定义它,回归需求的源头,才有可能跳出它给的框架,找到更贴近用户需求的做法,甚至发现新的用户需求。

美拍系统事实VS秒拍系统事实

美拍系统1.png

秒拍系统1.png

产品的学习(分析)

先来看斯坦福教授马奇对人类两种学习方式的解读:低智学习和高智学习(马奇被称为「大师中的大师」,成名极早,三十岁时与诺贝尔奖、图灵奖双得主司马贺主编《组织》,开创组织研究的卡内基学派。)

  • 低智学习:指在不求理解因果结构的情况下复制与成功相连的行为
  • 高智学习:理解深层因果结构并用其指导以后的行动

换成产品的学习(分析)也是一样的:

  • 产品低智学习(分析):指在不求理解因果结构的情况下复制与成功相连的产品、功能
  • 产品高智学习(分析):理解深层产品、功能因果结构并用其指导以后的产品设计

美拍分析VS秒拍分析

美拍系统2.png

秒拍系统2.png

接下来,对比美拍系统和秒拍系统逻辑。

内容生产(拍摄模块):

  • 美拍 - MV特效+ 10秒拍大片的概念,吸引用户进行创作,降低用户拍摄门槛
  • 秒拍 - 抄袭或照搬,但对于用户来说已经没有太多的新鲜感

不过,这明显不是秒拍背靠微博还输给美拍的核心原因。因为有几个成功的APP,例如Musical.ly、快手拍摄模块很基础,甚至没有美拍这样惊艳的特效。

内容消费者:

  • 美拍 - 留在美拍的用户喜欢看原创、人格化的UGC内容
  • 秒拍 - 明星或专业的PGC内容

内容分发机制:

  • 美拍 - 是将流量、曝光更多的给到原创UGC内容,扶持UGC内容和达人的产生。
  • 秒拍 - 秒拍则选择选择了专业的PGC内容和内容生产团队,把流量更多给PGC等等符合大部分用户口味的高质量内容。

内容创造者:

UGC内容创造者

  • 初期内容一般没有粉丝,在其它平台无法生存
  • 内容真实、更新快、与粉丝互动多
  • 数量多、潜力大

PGC内容创造者

  • 内容高大上
  • 全网都有的内容,PGC选择多平台发展
  • 内容人格化的属性低,与粉丝互动少,缺乏「人情味」

为什么PGC内容质量比UGC更高,然而使用美拍的用户会比秒拍多? 如果说共产党的伟大和胜利在于解放无产阶级,那么美拍的伟大和胜利在于解放无粉阶级。 淘宝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美拍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网红。在传统路线上,要成为网红或者明星成本太高了。

三、上帝视角,系统之美

美拍VS快手.png

同样都是解放无粉阶级的美拍和快手,这2个产品的系统对系统内的人群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我们仍然按照解决微视和秒拍的步骤那样,试着继续批量解决产品问题

快手系统事实

快手系统1.png

快手分析

快手系统2.png

系统的演化,群体的行为

产品工作中最考验一个人能力的部分在于有预见性,或者预判能力。能够清楚该产品解决方案、功能设计对自身模块,其它模块和系统的现状影响和中长期的影响是什么样的?未来可能有几种进化的情况? 预判清楚就能够回过头来思考当下,是否要这样设计功能?如何设计得更好?把路看清楚了,就知道如何走得更好。

美拍系统演化VS快手系统演化

美拍系统3.png

快手系统3.png

美拍系统之美 :

  • 内容生产(拍摄模块):鼓励更多的人拍摄视频,并且通过增加视频时长让视频内容发挥空间进一步提升
  • 内容分发机制:通过算法让更多优质UGC的内容和达人得到成长,流量有集中在头部优质达人的趋势
  • 内容消费者:内容消费者对内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会比较挑剔
  • 内容创造者:顶部的内容创造者为了拍出更优质内容拍摄压力大,新的内容创造者早期内容不够优质,相对不容易冒出来

总结:美拍是一个UGC氛围很好,并且内容优质原创的短视频产品。未来的成长空间在于培养更多中部的内容创造者,并且将内容消费者人群往下拓展。

快手系统之美:

  • 内容生产(拍摄模块):非常基础,有较短的时长限制,对用户视频、拍摄模块影响不大
  • 内容分发机制:快手的滚雪球算法让人人都能上热门,至于能上多少人的热门,取决于用户对你视频的播放、点赞等等互动行为。因此内容品味是用户决定,新人也容易冒出
  • 内容消费者:来源于二三四线城市,并且被快手博眼球刺激的内容吸引而来。也有一部分是因为快手内容真实,亲切,接底气,在这里能够找到同类人和归属感。
  • 内容创造者:顶部的内容创造者会被弱化,新的内容创造者有机会冒出来。并且快手的内容消费者源于二三四线,对内容要求不高。因此创造内容压力小,门槛低。

总结:快手是一个UGC氛围更好,并且内容和社区氛围贴合二三四线用户群的短视频产品。成就快手的人群也可能成为限制快手往上发展的人群,未来的成长空间在于能否培养好社区的氛围,让内容更加健康的发展。

四、产品系统模型

产品问题之难 求解产品难题最难的地方在于

  1. 定位问题:如何在杂乱无章的现象中,找到产品的关键问题所在
  2. 设计方案:设计出合适的产品解决方案
  3. 分析预判:正确分析和预判方案

并且还有个隐藏难点:该产品解决方案、功能设计对自身模块,其它模块和系统的现状影响和中长期的影响是什么样的?未来可能有几种进化的情况? 构建模型是为了帮助我们打败认知吝啬鬼,克服认知的惰性,减少认知负担。

人类大脑所遵循的准则是:能不用,则不用,该用脑时也不用 大脑关心的是能否快速解决问题,得到答案,即使是无用的答案。而不是能否真正彻底解决问题。

用模型来批量解决产品难题 我们已经用产品系统模型来批量解决三个产品案例的问题,现在是该减少大家认知负荷了。我们理一下产品系统模型如何构建:

产品系统模型构建三步骤:

  • 一、抽象系统:寻找核心模块,抽象简单结构,组成产品系统
  • 二、分析模块:根据模块划分,寻找事实证据,进行深层分析
  • 三、系统演化:享受上帝视角,追随系统运转,品味系统演化

产品系统模型.png

模型适用对象:互联网社区、社交、平台类产品 验证模型:尝试用于分析感兴趣的产品:微信、QQ、微博、陌陌等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产品之美,系统之美,始于简单。 回到开头的问题:产品无数,问题无穷,人生有限,如何化解? 有限人生,几十模型,批量解决!

Q&A

Q1:产品模型来源?如何运用?

:一个社区、社交、平台产品,抽象的理解就是一个特别的地方,吸引一群人在那里玩起来。再抽象一层就是在某个环境下,一群生物能够形成一个闭环和相对完整的系统。所以这时候就会发现,这其实就是大自然中不同的生态系统,自然得到这样的模型。

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 因此,生态和产品都是有生物,有环境,那生态有系统,产品必然有系统。只有相对完整的系统才能形成生态,形成循环。

Q2:如何找到结构背后深层意义?

:表面看得到的结构、概念、产品功能等等术语会存在固有的惯性,第一个把拍摄功能命名为「拍摄」的时候,这些词汇不是中性的,它们保留了自己的内涵和倾向。它已经深深影响任何使用过它的人。只有重新定义它,回归需求的源头,才有可能跳出它给的框架,找到更贴近用户需求的做法,甚至发现新的用户需求

寻找事实的目的,是在于通过分析事实进行思考判断,而不是自己的主观判断。了解隐藏在表面事实(概念)下的深层逻辑,而不被概念所限制。 这样才能接近事实背后的深层意义。寻找事实和功能证据的背后是为了回归「本质」,产品设计者的本质,体会产品设计者设计产品的初心。

Q3:是否UGC一定会胜过PGC?

:1、UGC和PGC的关系:用户生成内容(UGC)和专业生产内容(PGC)两者根本不矛盾。PGC来源于UGC,UGC又在不断产生PGC,但是UGC的数量绝对是大于PGC。

2、UGC与PGC谁更具有价值? 这个问题可以换成,在互联网环境下,长尾的内容与头部的内容谁更具有价值? 在没有互联网的时候,内容的约束因素是传播渠道固定且有限的资源。例如电视、演唱会、收音机,这些产品的宝贵空间,只能会选择展示符合普遍大众、内容优质、制作精良的PGC内容,UGC内容难以生存。 互联网之前只能在电视上看到不多的明星,而现在却能在微博、短视频上看到各类网红百花齐放,细分的长尾优质内容。UGC得以发展和生存。

但UGC能够发展和崛起,不意味着它超越了PGC所代表的明星、综艺节目、影视剧等等内容。看APP的数据就清楚,PGC为主的产品: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整体喜欢看PGC用户的月活是5亿。UGC为主的短视频产品:美拍、快手,整体喜欢看UGC用户的月活是1.5亿。 这意味着消费头部内容(PGC)的用户还是远大于消费长尾内容的用户,因此从整个大盘来看,PGC更具有价值。

最后,在用户层面。不管是UGC还是PGC,用户才不会管那么多,能打动用户的C就是好C。

Q3.如何根据新发现的鲜活证据更新自我信念?

:首先为什么去寻找鲜活证据呢? 比如我们在讨论产品需求时,因为产品团队里面有很多个角色,大家对此都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最终这个需求是要怎么样去实现,用什么样的方式,需要你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有证据去支撑。这个证据可能是数据的,或是有过成功案例,也可能是用一个现有的模型地去解决了这个问题,我觉得这种讨论方式才是健康的。

其次,我理解的自我信念就是你已经形成的一种行为方式或思维习惯。我觉得抛开路径依赖是很重要的,虽然用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永远比做一件熟悉的事情更令人痛苦。再举个例子,我们今天晚上在讨论一个文案,跟我今天在直播里面提到的工作记忆模型有关,即在一个长句子中应该将重点放在前面,以避免句子组块过多,占据过多的认知资源,造成认知负荷。有了这个模型做支撑,在我提出看法和建议时,也更容易让对方接受。

(编辑:Tammy 2016-12-13)

- The End -

↓↓↓戳原文,预约第三季开智部落! http://openmindclub.mikecrm.com/84Tg8f

投票 看完文章,你的想法是:

  1. 很棒,产品视角下的高阶思维
  2. 直接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就是自我作死
  3. 从需求源头寻找真实证据

分享导语:产品与其说是创造的,不如说是演化的,所以不要上来就想打造一款完美的产品。但是,你却可以在足够高的抽象层级下设计好底层模块,与用户组成的系统一起自组织演化——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