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09 - Note161105003-CardsOfRemembrances

《追忆》卡片精粹 | 作家部落

-- Note161105003 --

十三维按:中文之美,妙不可言。然而中国在「西学东渐」之后,经历了一系列的历史事件,西方思想就成为社会文化主流,不仅在科学领域,即使在文学上仿佛也「言必称希腊」,唯西方文化是从。这个时候我们要理解中文之美就很难了。但幸好,有一位出身美国的「中国古典文化大师」出世,从远在太平洋彼岸,为我们打开了重新阐释了古代中国的一扇门。他就是宇文所安,从庐山之外为我们讲述庐山之美,那个「为唐诗而生」的美国人。今天带来的是他的《追忆》。以下全文约 10000 字,阅读时间约 12 分钟。

人名卡:宇文所安

  • 人名:宇文所安(Stephen Owen,1946.10.30-)
  • 身份:美国著名汉学家,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
  • 简介: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为唐诗而生的美国人」。从小就对诗歌感兴趣,在巴尔的摩市立图书馆,宇文所安第一次接触到中国诗歌,并迅速与其相恋,至今犹然。1972年,宇文所安获得耶鲁大学东亚系博士学位,随即执教耶鲁大学。二十年后应聘哈佛,任教东亚系、比较文学系,现为詹姆斯·布莱恩特·柯南德特级教授。

他的作品翻译介绍到中国来的有:《初唐诗》、《盛唐诗》、《中国“中世纪”的终结 中唐文学文化论集》《晚唐诗 827-860》《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迷楼 诗与欲望的迷宫》,以及最近的《中国文论》和《他山的石头记》等

  • 延伸:其人也,性乐烟酒,心好诗歌。简脱不持仪形,喜俳谐。自言其父尝忧其业中国诗无以谋生,而后竟得自立,实属侥幸耳。
  • 撰写:黄忠、石北燕、13space
  • 出处:维基百科、百度百科

人名:张岱

  • 人名:张岱(1597-1679)
  • 身份:明末清初散文家、史学家。
  • 简介: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晚明文学家、史学家,还是一位精于茶艺鉴赏的行家。不事科举,不求仕进,著述终老。精小品文,工诗词。是公认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之一,其最擅散文。他的散文语言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广览简取,《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琅嬛文集》《快园道古》等绝代文学名著。另有史学名著《石匮书》亦为其代表作,时人李长祥以为“当今史学,无逾陶庵”。
  • 延伸:少为纨绔子弟,老年穷苦潦倒,隐居山中,孤寂痛苦,本该自决,通过写作追忆往日奢华生活,回忆既苦且乐,回忆延续着他的生命。在《追忆》中生出对「名」锲而不舍的眷恋之情,终于为他留下了一颗劫火难焚的「反舍利」。 例子(眷恋之情):

因思昔人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以笠报顱,以蒉报踵,仇簪履也;以衲报裘,以苎报絺,仇轻暖也;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仇甘旨也……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

在他说到对他过去生活的悔恨时,我们从字里行间读到的是他在回忆中对快乐的耽溺沉迷;在他说到欢乐时,我们读到的却是回忆带来的痛苦,是危险,是自嘲,是由于无法逃离它们而产生的愤怒。

  • 例子(对「名」的锲而不舍):

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正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 出处:百度百科、《追忆》
  • 撰写:刘正杰、13space

人名:沈复

  • 人名: 沈复 (1763—1825)
  • 身份: 清代散文家
  • 简介: 字三白,号梅逸。出生于姑苏城南沧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十九岁入幕,此后四十余年流转于全国各地。后到苏州从事酒业。著有《浮生六记》,为自传体散文,描写与妻子陈芸的居家生活以及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1936年林语堂曾将这部作品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
  • 延伸:按照精神分析的理论,人的童年期的基本经历、内心冲突和精神创伤会对成人造成很大的影响。宇文所安借鉴精神分析,按照「成年-童年-成年」的顺序分析「沈复的复现」(Repetition)。宇文所安首先解释了复现,然后指出沈复的复现,即建造纯真美妙的小世界,而小世界好景不常:「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宇文所安回顾沈复的「幼时闲情」,发现他逃避现实世界的倾向早已形成:观察细微,以蚊为鹤,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我们认出了沈复在他的回忆录中和他的生活中用十几种形式加以复现的那个故事,那个关于那种私下的、在痛苦、伤害和当众凌辱的夹缝里苟且残存的、微乎其微的乐趣的故事。

沈复观草虫,阳物肿不能便。婢妪捉鸭开口哈之,偶释手,鸭作势欲噬,他被吓哭,传为笑柄。这一带有性意味的创伤事件令他倍感恐怖、痛苦。逃进小世界、乐趣被毁坏的模式由此固化,不断重演。他成年时复述这个故事取乐,重新体验恐怖和痛苦,成了他写回忆录的范例。

宇文所安最后列举沈复的复现,即:他与陈芸结婚,情投意合,最终被赶出家门,陈芸死去。他去广州狎妓,本无风波,偏冒险行事,惹祸上身。

  • 出处:维基百科、百度百科、《追忆》
  • 撰写:王晓东、刘正杰、13space

术语卡

术语:essay

  • 定义:集文学、文学批评、学术研究于一体的一种文学形式,把思想纳入文学,合二为一。其本义是「努力」或「尝试」,每一篇essay都是一次尝试,把那些被历史分隔开了的领域重新融为一体。

与现代中国散文有所不同,现代中国散文强调作者的主观性和文体的随意性,而英语的 essay 则可以把文学、文学批评以及学术研究,几种被分开的范畴,重新融合为一体。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对essay,必须读起来令人愉悦;作为文学批评的 essay,应该具有思辨性,作者面临的难题是将思想纳入文学的形势,使二者合而为一;最后,essay 必须展示学术研究的成果。要写一篇 essay,学者必须隐藏起他的学识,对自己所要使用对材料善加选择。

  • 例子:宇文所安在「复现」这一章的时候,先点出了人类所共有的在故事中复现回忆的情结,再引入沈复关于童年的记趣。不是单纯的评论文学作品,而是创造一个诗化的世界,让作品成为一个例证。
  • 延伸:宇文所安写的是 essay,因此每一个章节都是独立且完整的个体,有核心词、有清晰递进的逻辑,这是在阅读是需要留意的。每一篇 essay 也一张大卡片、一次深度解读,我们的精读,就是建立在深度的解读的基础上,去寻找背后的逻辑,寻找知识的源头。
  • 出处:《追忆》
  • 撰写:石北燕、赵奕青、彭之然

术语:断片(fragment)

  • 定义:回忆性的文学或与回忆有关的事物。
  • 印象:不相联属的,零碎的片段,所谓的断而成片者,就是指失去了延续性、同整体处于一种单向的、非兑换的关系中,它能起到方向标的作用,把我们引向逝去的东西所造成的空间,就像一个引路人。其实文学作品中断片所指也就是没有上下文,没来由的写上这么一通,让不知其上下文的读者摸不着头脑,但是断片也往往有其神秘的美感,让人为了理解其真意而去探索起上下文,这也是断片的魅力所在吧。

断片最有效的特征之一是它的价值集聚性。因为断片所涉及的东西超过于它自身之外,因此,它常常拥有一定的满度和强度。从破碎的草纸上我们发现了许多片断不成句的希腊诗,一行诗里,有的只剩下开头,有的只剩下中间,有的只剩下末尾。不少学者重新谱写了这些诗歌,他们想让我们从中得到同诵读一首完整的希腊诗所能得到的经验相类似的东西。

  • 例子:片段的文章、零星的记忆、某些残存于世的人工制品的碎片。一块断片是某件东西的一部分,但不知是整体的某一成分或某一器官。假如我们把各种成分组合在一起,得到的是这件东西本身;假如我们把全部不断片集拢起来,得到的最多也只能是这件东西的「重置品」。
  • 出处:《追忆》、《论宇文所安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的「断片观」》
  • 撰写:刘洋、13space

术语:重复性强迫冲动(Repetition compulsion)

  • 定义:由弗洛伊德提出的概念,指一个人重复创伤事件或创伤情境的现象。重复表现在行动上,也以梦或幻觉的形式发生。广义的概念包括行为和生活模式的重复。强迫性重复可能因受创者想掌控创伤事件、克服挫败和无力感,重建信心。
  • 例子:创伤后的儿童在游戏中重演创伤情境,电影《禁忌的游戏》中,女孩父母与爱犬被炸死后,和男孩收集战争中死去的动物。被囚禁者受创伤记忆侵扰,电影《房间》中,女主角回家后在梦中听到囚室的密码锁声音。
  • 延伸:作家们复现他们自己。他们在心里反复进行同样的运动,一遍又一遍地讲述同样的故事
  • 出处:维基百科、《创伤与复原》p33-38
  • 撰写:王晓东

术语:祭文

  • 印象:祭文是为祭祀仪式所写作的文章,内容视乎祭祀的性质有所不同。例如感谢神明、祭奠死者或追怀感念等。祭文最早可追溯至汉代。人们写祭文,习惯以“维”字开头,维只是助词。其辞性又有散文、韵语、俪语,韵语又有四言、六言、杂言、骚体、俪体等。
  • 例子:袁枚的《祭妹文》便是骈体文。《追忆》第二章骨骸中出现了三篇祭文。
  • 出处:维基百科
  • 撰写:海泾涓

术语:卢生遗表

  • 简介:《枕中记》里的卢生,刚从虚幻的梦中生活里醒过来。当醒过来的时候,卢生认识到他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一种毫无意义的幻影。有人为这个故事作过一点补充,就是在他刚要醒的时候,他正在递交最后一份奏折,要摹拓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墨迹,以便让它们世世代代流传下去。这个情节在《枕中记》最初的版本中是没有的;它是后人的“妆点”,是那种想把过去流传到将来的无谓的热诚和无益的努力的一种象征。
  • 出处:《追忆》
  • 撰写:刘正杰

术语:葛天

  • 印象: 中国上古传说中一位贤能的首领,在位时人民安定,被后人尊为乐神。其部落驻地在今河南省宁陵县,是葛国和葛姓的祖先。后世将他的统治视为理想社会。他是中国汉族神话传说中上古时代的“圣皇”之一,是与“燧人氏”、“伏羲氏”等相齐名的人物。
  • 例子: 《吕氏春秋·古乐篇》:“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岭为之震动,川洛为之荡波。”
  • 出处: 《吕氏春秋》训解:“葛天氏三皇时君号也”。
    《帝王世纪》:“有巢氏之后有葛天氏等,皆袭伏羲之号”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其言兹若人之俦乎?酬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 撰写:凋寒

反常识卡

反常识: 张岱的「反舍利」

  • 印象:张岱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他喜游历山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懂音乐,能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颇深;好收藏,具备非凡的鉴赏水平;精戏曲,编导评论追求至善至美。

张岱在《陶庵梦忆》序中慷慨的解释他写这本书的原因、是消遣的乐趣、是赎罪的赎罪,是虚妄的求名。但他不是直接告诉我们,而是为它们遮上一层面纱,又通过遮面纱的动作,吸引我们的目光,使我们注意到面纱下面隐露的矛盾的感情和动机。他在自序中的解释,实际只是一种「妆点」、一种姿态。

  • 例子:在他说到对他过去生活的悔恨时,我们从字里行间读到的是他在回音中对快乐的耽溺沉迷;在他说到欢乐时,我们读到的却是回忆带来的痛苦,是危险,是自嘲,是由于无法逃离它们而产生的愤怒。

  • 理解:张岱在《自序》中提到的舍利,是名为「舍利」的「反舍利」。它同佛家舍利一样劫火难焚,但它不是来自为了摆脱俗事羁绊而入定成佛,反是源于对一个人身份的难舍之情和眷恋之心。他把自己比作《枕中记》里的卢生。张岱从生活中醒悟过来,费精耗神的撰写他的回忆录,成了却发现无论是他还是他的回忆,都是不值一提的。就在这痛中他意识到,自己同过往文人一样,希望未来被人回忆,对「名」(个人身份)有着锲而不舍的眷恋之心。

  • 出处:《追忆》
  • 撰写:刘正杰

反常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不觉」

  • 印象:常识认为这种「不觉」真的是不自觉的。
  • 反常识:中国古典诗词中经常会有「不觉」二字,这让整个事件看上去似乎是出于偶然。然而,他们需要把这一点告诉我们却又使得我们不能不有所怀疑,其实是为了达到突出其真正想要表达的内容或意境的目的
  • 例子:李商隐的绝句《花下醉》,「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我们都读到了「不觉」其实是为了突出作者在这种特殊的美里的一种孤寂感,美就美在只有他一个人。
  • 出处:《追忆》
  • 撰写:刘洋

反常识:对不完美的「回忆」

  • 印象:最初对回忆的印象,是既会回忆遗憾的,也会回忆完美的。美好的时刻与痛苦的时刻都应该会是回忆的内容。

    并不是所有独一无二的、无法重复的过去都是回忆的素材。我们真正忘掉的只有那些「完善的」、完成的东西,然而,还是让我们假定,所有能持续较长一点时间的记忆都是为某种令人痛苦的不完善所支持的

  • 例子:沈复的《浮生六记》中,不断复现,不断强调的,是破碎的、失败的记忆。被打破的假山、被家人反对的婚姻、被怪物侵入的童年记忆。作者写的越美好,我们越能看出人造的痕迹,越能看出作者想要抹去,却分明分在眼前的不完美的痕迹。

  • 出处:《追忆》第四章「断片」
  • 撰写:汪海

反常识:西方文学之完整 VS 东方文学之「断片」

  • 解读:《圣经》是一部内部完整的文字,是有形的、可以随身携带的万物之道,相当于上帝心目中的生活世界。《论语》储存的满是断片。正是这种言简意赅的言辞,提供了臆想的空间。这两者,正显示了西方和东方描述习惯的不同。

  • 例子: 《舟中读元九诗》之断片形态

把君诗卷灯前读 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 逆风吹浪打船声

要超越诗本身,去理解和感受这一断片带来的开放空间、感受。 单读此诗,我并没有品出其中的好处,反倒是觉得没头没尾的,直到跟着宇文所安的解读,用断片的思维去理解和感受 ——这首诗没有叙事的内在整一性,它的两端都呈开放状:前通两人的关系、后则是一种延续......断片是这个事件的断片,也是白居易感受的延续、元稹感受的延续,以及读诗人感受的延续,其中有无尽的神秘可以去思考、去感受,一波带一波的荡漾出去。

这一首特定的诗教会我么应该如何去读它,如何去读所有的诗,它超越于诗的时间性之外,向我们指出了围绕着它的生活世界以及在它之中的内在情感世界......我们看到的只是一则表面的断片,而这则断片却足以使我们整体延续下去。

  • 出处:《追忆》
  • 撰写:赵奕青

反常识:孔子的「述而不作」

  • 印象:此前的想法一直是:我们学习,阅读的目的之一难道不就是在前人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们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从而进一步提出我们自身对这些事物的独特看法,写作也莫不如此。
  • 解读:孔子要我们「述而不作」(《论语·述而》),要「作」的是生活在远古的圣人,他们是文明的创始人。「述」则是后来的最出色的人,也就是贤人的任务。借此孔子在无声的教导我们要以他为榜样,而这里同时也潜藏着另一重真理:如果孔子只作而不述,后来时代的人就会追随这种榜样,大家都会去「作」,而不屑于回忆和传递已经做过的事。通过把「作」和「述」的概念对立起来,孔子提醒我们,已经做成的事仍然事脆弱的,如果不失经常主动关心它,它还是会被抹掉的。只有得到不断传递下去的许诺,人类的行为才有希望超越有限的现在而继续生存。
  • 例子:比如各种影评,书评,甚至读书笔记。有很多的创作都是在通过解读原著进行的二次创作。比如解读《易经》《道德经》等这些国学经典的著作简直数不甚数。
  • 出处:《追忆》
  • 撰写:刘杰

反常识: 对逝去的人怀念的的「自私」

  • 印象:怀念逝去的人是因为情感的思念

  • 解读:

    同死者建立某项关系的这种需要,从本质上说,是自私的,一种化为感情的自私。这是活着的人的猜想,猜想当同活人世界的一切联系都被切断后,每一个人都一定会渴望能恢复这样的联系。庄子梦中的髑髅所蔑视的,正式对生活纽带的这种依恋。肯定生活,肯定你属于某一个家庭,一个社团,这是人类共有感情的不言而喻的基础,在它的驱使下,我们不得不同死者建立某种联系。死是对这些价值的背叛;对生的依恋是我们同死者建立关系的基础。

  • 出处:《追忆》

  • 撰写:姚菲菲

金句卡

  • 在我们体内,回忆和复现这两件事,是同一位守护神的两张脸面
    • 不但每一个人为的幻象都是一种事先注定要失败的自我欺骗的尝试,而且每一个幻象都是一次复现,是重建某种更早的幻象。
    • 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听着旧故事,一遍又一遍的讲述旧故事,对我们来说,这有什么意思呢?一旦被拖进复现的轨道,我们就发现,我们无法让过去的事留在一片空白和沉寂无声之中,每当重新开始一个旧故事的时候,我们就又一次被一种诱惑抓住了,这种诱惑使我们相信,我们能够把某些无疑是永久丧失的东西召唤回来,我们能够凭智力战胜某种不可避免的结局,我们能够主宰某个我们应当知道是不可征服的恶魔。

  • 写作是由回忆产生的许多复现模式中的一种,但是写作竭力想把回忆带出它自身,使它摆脱重复。
    • 写作使回忆转变为艺术,把回忆演化进一定的形式内。
    • 所有的回忆都会给人带来某种痛苦,这或者是因为被回忆的事件本身是令人痛苦的,或者是因为想到某些甜蜜的事已经一去不复返而感到痛苦。

  • 一旦被拖进复现的轨道,我们就发现,我们无法让过去的事留在一片空白和沉寂无声之中。每当重新开始一个旧故事的时候,我们就又一次被一种诱惑抓住了,这种诱惑使我们相信,我们能够把某些无疑是永久丧失了东西召唤回来,我们能够凭智力战胜某种不可避免的结局,我们能够主宰某个我们应当知道是不可征服的恶魔。

  • 作品犹如衣裳,有的透明些,有的不那么透明,它们为想象勾勒出身段体态,同时却遮住里衣服中姣好的肉体。成文的东西同它要表达的意义之间,表面显露的东西同真实之间,总有一段距离、一条鸿沟。

  • 中国古典文学能给人以这样的承诺:优秀的作家借助它,能够身垂不朽。这种承诺唤起的希望越大,引起的焦虑感就越严重,带来的困难就越难克服。

  • 艺术品有自己的边界,它们把它同周围的世界隔开:它可以取代现实世界,但不会同它混为一谈。

  • 心志专意于写作,是从一根链接其他心神俱往的爱好的链条中生发出来的,每一种这样的爱好,都专心致志有限的、单独的、有别于他物的东西。

  • 人的完善是成为自然,自然的决定性条件是它的整一性——意愿于行为之间、内在的东西和外在的东西之间,没有变易和距离。

技巧卡

技巧:「旧瓶装新酒」式写作

正如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张衡的《髑髅赋》是利用旧瓶装新酒(即套用旧故事写新作品)的方法对庄子《庄子·至乐》髑髅典故的重新编写。我们也可以尝试采用这样的方法进行创作。尤其是当早先的作品或故事放在当下不合时宜时,我们就可以尝试重新编写原来的故事,使得它更符合当下的审美需求或价值需求。

每一个时代都念念不忘在它以前的,已经成为过去的时代,纵然是后起的时代,也渴望它的后代能记住它,给它以公正的评价,这是文化史上一种常见的现象。

(from 刘杰)

任意卡

任意:好的文学作品不属于特殊文化

正如作者在书的译后记中所言:

好的文学作品不属于哪一个特殊的文化,而属于所有对这作品有感应的读者。因为读者在对这作品有感应时是带着自己的经验和情感的,所以,对这一作品的分析不一定要按照中国历来文学史家所限定的框架,也不一定要遵循现代文学批评家走惯的轨道。

而我想说的是:那些经典的好电影同样也不属于某一种具体的文化,而是属于所有对这些电影有感应的观众。因为观众在对这些电影有感应时是带着自己的经验和情感的。这便是经典好电影的价值所在,魅力所在,也是电影馈赠给我们生命的礼物。

(from 刘杰)

行动卡

行动卡1 - 如何阅读中国古典文学

  • 如何阅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在读了这本书之后,认识到很多以前从没认识到的中国古典文学的特点,「断片」就是一大特点,以后在阅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时候,就能更清楚地把握其脉络了,如果遇到读不懂的地方,要去查作者所处的环境,当时一些相关联的人或事情。

(from 刘洋)

行动卡2 - 什么能够传递给后人

  • 温故而知新。作者在文中提到欧阳修《岘山亭记》这篇游记的散文体裁符合《论语》所说的「温故」,在这种形式中,人们把现状同过去联系起来,记下景物的新的面貌,这又符合《论语》所说的「知新 。于是过去同现在这两个部分之间就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我们在写作时,也不一定要从零开始,不一定非要去构思一些未知的新事物,也可以尝试在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早期的一些作品基础上进行「温故而知新」,比如针对一部经典电影的影评,甚至是针对这部经典电影的经典影评的影评。读书笔记同样可以这样写。正如我们永远不能完整无缺地了解过去一样,如果仅仅把过去应用于现在,我们就永远掌握不了完整的过去和有生命的过去。要真正领悟过去,就不能不对文明的延续性有所反思,思考一下什么能够传递给后人,什么不能传递给后人,以及在传递过程中,什么是能够为人所知的。

(from 刘杰)

行动卡3 - 思考自己是否在重复某种模式?

(from 王晓东)

行动卡4 - 向查理和杜甫学习写 essay

Paul Graham 在 《如何写作》中曾说到:

写作不仅交流想法,更催生想法。但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不能意识到好的写作竟如此重要。如果你不善写作,也不爱写作,那么,你在余生将与贫瘠思想为伍,错过经由写作带来的新世界。

写作如此重要,不言而喻。世事维艰,写作,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成全自己。查理提倡利用跨学科思维模式解决问题,他认为只有把我们掌握的知识结合起来,并贯穿在一个思想体系中,我们才能掌握真正的普世智慧。

杜甫作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由于吸收同化了此前诗歌的一切,形成了独特的「转换风格」,铸造了多样化的才赋和个性,结合丰富多彩的意象创作了复杂多样的作品。

宇文所安作为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大师,能从那些很常见或者不常见的诗作中,敏锐地发现新的问题,从那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属于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的中西诗作之中,发现动人的联系。由此他通过 essay 创造出了一种新的阅读经验和研究结构。而 essay 是作为融合了文学,文学批评以及学术研究的一种英语散文形式,它的本义是「努力」或「尝试」,每一篇essay都是一次尝试,把那些被历史分隔开了的领域重新融为一体。

世界很大,还有很多电影要看,还有更多的书要读,还有很多马拉松要跑,还有很多工作想尝试,还有很多生活在等着我们,这些我想写下来。

(from 刘杰)

行动卡5 - 致敬宇文所安,写一篇 essay

(编辑:十三维 2016-12-9)

- The End -

↓↓↓戳原文,预约第三季开智部落! http://openmindclub.mikecrm.com/84Tg8f

投票 读完作家部落《追忆》的的卡片精粹,你的感想是:

  • 赞!宇文所安远胜中国许多所谓「国学大师」
  • 宇文所安本身就典型的「反常识」啊,值得深思!
  • 很棒!这种现代思辨结合古典主题的文章太好了

分享导语:中文之美,不读宇文所安,不识庐山真面目——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