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开智世界之路
— Live170425001 —
十三维按:开智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是什么样的呢?开智的精神内核是什么样的呢?对于这个问题,恐怕没有比在开智之外、但又一直和开智同行的倪考梦老师最适合的了。尤其倪考梦老师,还是开智部落主要设计人之一,他长年和学者以及官员的接触也使得他具备更敏锐的信息视角。今天我们就来听听他是怎么讲述「通往开智世界之路」的——以下全文约 3200 字,阅读时间约 5 分钟。
嘉宾简介
80后,浙江温州人,温州市决策咨询办公室主任,北京大学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温州信息化研究主任、温州民间智库创始人,早先旅法游学,后有十年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经历,兴趣是读书,工作是和「专家打交道,给领导出点子」。目前主要关注心理学和信息化,希望分享能给大家带来一定的启发。
通往开智世界之路
我们今天分享的这个主题叫通往开智世界之路,可以把它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开智」的过去,就是阳志平老师的崛起之路,可以借用一下阳志平老师自己的话:成年后我最自豪的事情是始终坚持内在动机,自我决定,好奇,热情且独立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十来年来,他是一个非常推崇决定论的人,就是「我决定我自己的命运」,和这种需求相关的,另外两种(动力)一个叫做胜任需求,就是「我能够搞定这个事情」,另外一个叫归属需求,就是「我归属与某一个群体」,这三种需求都能够被环境满足而且会激发出人很多内在的动力,会愿意不断地去做这个事情,而且乐在其中,这个过程中他可能会体会到「心流」,这种感觉会强化他本身,于是他进入一个正向循环,阳志平老师的成长历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个自我决定论的倡导者同时也是一个执行者,是一个非常好的成功案例。
阳志平老师有了这个做决定论的立场以后,找了很多非常优秀的人在一起互相学习交流,建立了开智学友会,他找到的都是年纪非常轻,且非常优秀的人,他掌握这世界上最优秀的知识,他很年轻又愿意去沟通讨论,这样的一堆人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开智书友会。
有了开智书友会的时候,阳志平老师又做了一件事,他组织了一个线下的开智大会,最初是在开智书友会,就是今天大家相互分享、相互交流,思想不断碰撞的一个产物,开智大会就是线下集中的一种呈现,相当于粉丝们每年可以聚在一起,有点像穆斯林的朝圣,有时候阅读可能比收听难度要大一点,但是如果按照我们开智所推崇「分享」的理念的话,可能会更好,因为这个过程要消耗调动你更多的心智资源去加工。
有了开智学友会、开智公开课以后,阳志平老师又做了一个新的东西就是开智学堂,里面有不同的课程,比如说有的人参加「黑客班」,有同学上「认知写作课」,现在新的课程还有「人工智能课程」,这些都是阳志平老师做的事情,也刚好他自己也具备这些方面的能力资源的储备,所以大家就会接触到不同的内容。
但是往往大家接触的东西都是里面的某一块,不够完整,我就挑主要的内容来讲,给大家简单的回顾一下。
首先是开智原创的「四条原则」。
首先的原则是:源头大于碎片。就是我们必须要从知识的源头入手,这个就是像庄子讲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道理。我们要找到知识的源头,总有知识生产出来的地方,我们跑到那个地方去这个时候就引出一个他讲的概念,叫时空源点。他叫「时间源点」但是我把它扩展了一下叫做「时空源点」,就是说很多知识在某一个地方先出现,在那个地方和其他地方相比是有优势的,他走在其他地方的前面,所以叫做这个时间和空间,时空源点还有一句话延伸出来叫做「未来分布不均」,其实讲的还是城市之间发展的不均。在这些学科方面掌握了很多基础知识的话,那去理解其他东西是会比较容易的,这是第一个原则,源头大于碎片,从知识的源头入手。
第二个原则,就是有限大于无限,任意领域的核心知识都是有限的集合。他推荐我们要读一些一手文献和一些经典作品,这样我们就获得了一些基础知识,这些知识往往未来是有很大的可塑性,是很多知识的一个共集。
第三个原则讲,强调的是输出大于输入,希望大家能够长时间的刻意练习,具体应用就是阳志平老师所强调的「写作卡片」,包括教学上的,因为实际上大家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输出,而不仅仅是为了输入,这样学习会更有目的性,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个输出作为目的,往往对知识的掌握就会更深,因为我们不得不阅读之后进行思考,进行重新的加工。信息读取过来时,有一个解码的过程,把输出变成一个编码的过程,这个时候我们会记得更加扎实。阳志平老师推荐「卡片写作」的方法,大家其实可以把卡片理解城市组建,像我们输出的这些卡片,往往就会成为未来去拼接一个组块的组建,包括前面讲的五大预言学科或文献等,其实背后都是一个逻辑,一开始就去寻找那些更为基础的组建,找到它们,把它们消化掉,把它们写出来变成自己的东西,然后这个是我们自己的组建,将来我们可以拿来拼接自己的东西。
第四个原则,他强调:跟前面那个输出大于输入会有些相似,「生成大于管理」,他强调与其我们学会管理知识,还不如我们学会怎么去生成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如果我们要生成一个管理体系的话,对自己就有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我们必须要输出,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去组织这些,在这些组件之间去搭建起一个框架,最终会帮助大家建立起一套大家自己的东西,不仅仅是别人的东西。
「远距离联想」这个概念,是说我们在读文章的时候,文字是会带着人的思维前进,如果我们突然之间做这个非常远距离的思考的话,会给大脑带来很多新奇感。
还有一个概念是很重要的,就是开智非常非常推崇的同侪压力,我觉得其实是一种同侪动力,主要取决于大家怎么去看它。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认知学徒制」,简单说就是,如果你学好一个东西就要找一个好老师,如果大家读过「刻意练习」那本书的话,就会发现到头来最后你能不能有效的学习,其实还是需要有人来指导。
这个世界是可以用信息和信任两个维度展开的。展开以后就发现原来社会只是过去式时由于信息很少,大家之间相互不信任这样的一种状态,这个状态是很可怕,后来信息还是很少,大家之间可能有一些信任,再往后信息变多了。最终的一种状态可能信息很多,信任度也非常高的一种状态,这可能是未来很可能会出现的情况。社会的发展会加速前进,最终会出现知识精英、知识无产阶级之间的分野,实际上中国在出现大量的城市群,城市和城市之间的差距在越拉越大,全世界比如硅谷、北京、深圳、伦敦这些城市,就积聚了这个世界非常优秀的一些人,他们就变得越来越强,这个改变未来的三样东西是交流、技术和设计——这点,阳志平老师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人性与暴力——论智力侵略》,大家可以去看。
— Live170426001 —
这些记忆你现在还看不出来,一旦他积累到一定的数量的时候,他们之间相互的关联建立起来……任何一个人只要不断的点击,他就走进了开智里面的知识之树,上面的每张卡片就是一个智慧之果,摘一个吃了就懂得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是前人通过反复的讨论、反复的提炼最后生成的知识精华,这才是我们所希望的,希望大家参与到开智世界的学习和开智世界的创新中来——倪考梦
管理与学习
开智对企业管理还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提法,它主要关心三样东西。
首先是内在动机,刚才讲的自我决定论,有内在自我驱动。另一方面就要有一些基础技能,还有的它的价值观:勤奋、专注、持久、善良、创意。
此外,阳志平老师也曾经提出过学习的六条规律。
- 第一个就是不要假设不可分析,这个我很认可,因为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这个太难了,不去弄了,实际上很多问题都可以去分析。
- 第二个是不要假设别人跟你不一样,事实上我们不妨假设,别人可能会和我一样,而不是和我不一样,这个观点强调你不要假设别人跟你不一样,别人能够做到的你也可以做到,实在不行我们就加倍努力。
- 第三条规律,就是不要忽视别人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获得的知识,儒家讲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就是说,如果我们看到这个人很厉害,我们就要向他看齐,如果你看到这个人有一些毛病的话,我们要想一想:我是不是也有这些毛病,要反省自己。
- 第四个规律,催生记忆外孵化,这个也好理解,就是当我们不断的整理笔记,写文章不断输出的时候,这些记忆就会越来越多的以“外孵化”的方式呈现,而且它们会自我强化。
- 第五个规律,是有关大脑欺骗的功能,因为大脑喜欢脑补,要给自己必要的难度来强化记忆。
- 第六条规律,就是:思考距离知识真相更近,有点像「我思故我在」,他当时强调的就是说:我现在正在怀疑,他认为:我如果能够去怀疑,那么怀疑的这个我就是存在的,有这层意思在里面。
重要概念
除了前面自己原创的观点以外,开智还有一组从外面引入的观点,就是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
第一个是它引进的斯坦诺维奇的新思维,概括为「三心两意」,三心就是自主心智、算法心智和反省心智;两意就是可以理解为「意识和无意识」。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开智引进的叫做「第二序改变」,世界上两种改变,第一个是第一序改变,第二个是第二序改变。想想怎么在结构上下工夫,把自己的整体时间安排好,使得自己每天都能有更多的时间。就是要求我们不在这个问题本身上面去下功夫,而是在问题之外的环境和关系上下功夫去改变,从而最终推动整个改变会更加的容易。
还有网络科学的基本观点,大家可以关注的是忽视过程。如果某一天开智回忆,回忆过去发生的某一件事情,那么这件事情到底怎么样,好还是不好,实际上是根据两个东西来判断的,第一个就是当时这个事情发生时候,最高潮的时候是什么状态,还有就是结束时候的那一幕,会给这个经历者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那么这两个东西加在一起平均一下,就是这个人对当时那个事件他的心理体验。
开智的未来
最后我花两分钟讲一下开智的未来。
我觉得大家每个人都成为这个项目的组织者。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主导它,而不是作为一个追随者,如果每个人都去贡献自己的智慧,然后高频的互动和讨论,我们可以把这个平台打造的更好,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平台里面来。
实际上大家现在所写的卡片就是未来我们开智社会的集体记忆,这些记忆你现在还看不出来,一旦他积累到一定的数量的时候,他们之间相互的关联建立起来的时候,就不需要我再去写这样的文本,只要这些东西全部联结在一起,任何一个人只要不断的点击,他就走进了开智里面的知识之树,上面的每张卡片就是一个智慧之果,摘一个吃了就懂得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是前人通过反复的讨论、反复的提炼最后生成的知识精华,这才是我们所希望的,希望大家参与到开智世界的学习和开智世界的创新中来。
互动答疑
Q1:请问,您认为:是先有链接才有魅力,还是先有魅力才有链接呢?
答:你手头有哪个就用那个,你把你手头的优势发挥好,这两个东西,肯定是相互促进的,实际上我们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建立和他人的链接,提问是最好的和他人链接的方法。而这个方法实在是简单到不需要去说明怎么去做。当然如果你希望你的问题,对方能够回答的更好,那这个是有技巧了,可能我们需要把这个问题编织的比较好看,就是说所谓的美,好奇里面有一些新奇的东西,当对方看到你的问题的时候,就会有积极性、有兴趣去回答你的问题。如果你能够这样去提问的话你获得了很多很多的知识,你去帮助他人,就在这个群里经常去提问,你会逐步显示出魅力,你经常沟通,经常提问,经常跟他人链接,你就会变得有魅力。
Q2:请问,大概要花多长时间才能改变自己以往僵化的思维模式,才能感觉能赶得上大家?
答:我推荐「反思算法」,大概的逻辑是这样的,你如果没有事就可以做一个事情:
- 第一步是怀疑,问一下自己
- 第二步就是进去
- 第三步是创新
其实就是批判性思维,就是你没事的时候你就静下来,反思刚刚在思考的东西,你一旦怀疑就会发现一个现象,这个会马上开智脑补,它会开智解释。一旦你改变原来看法的时候,原来建立在这个看法之上很多其他的看法,它们之间的关系都会松动,就把这个东西深入的思考下去,你可以想的更深,这样的一种方法我称之为一种反思的方法。
Q3:请问「心流」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答:以前如果认真读书、认真学习的时候会全神贯注其中,会忘了时间,不会感觉那么疲惫了,你会全身心的投入到那个事情里面,感觉到这个忘我。其实这个就是心流。
Q3:最小行动和学习源头这两个优先级别是怎么样的?
答:肯定是先找源头,因为你可以选择用最小行动,学习源头指的是一种方向,就是如果你的方向错了,那你的最小行动只是一种方法了,方向错了以后,不管你方法怎么正确,你只是错得越来越多,知识点是一个个的组块,这本书就是有很多的组建构成的大的组块,我们要把他拆解开来,把里面的某一块消化透,把它转化成自己写的卡片,这个远比你把这个书读完会更有价值,所以并不在于你读了多少,而在于你到底消化了多少、吸收了多少,那么这个时候如果你读的是经典书籍的话,你往往读一本在很多场合都能用,如果你读了一些可能没有太多意义的书的话,你读了很多都没用。我觉得大家还是先选比较适合自己的。
Q4:请您用一句话对今天的分享做个总结。
答: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我们开智新世界学习共同体的打造中来。共同建构我们大家的集体记忆,期待大家共同努力。
(编辑:十三维 2016-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