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选书的 | 作家部落

-- Live161110003 --

十三维按:读书之前先要选书。尽管我们可以去看各种大牛的书单,但那终归不是自己生成,在漫漫人生路上,陪伴我们终生学习的书籍终归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那么有没有方法呢?在作家部落的韦海生同学,就像给大家的印象一样,以一个书生的身份开始了自己的分享。以下全文约 5800 字,阅读时间约 8 分钟。

分享嘉宾介绍

韦海生,广西壮族土著。早年毕业于某人类学研究所,做过多次田野调查,参加过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后浪迹于两广地区,现居深圳。最惬意是一窗明月半床书,业余时间沉醉于伦理学研究,却被人称为「考古学家」。

读书和我对读书的偏见

读书是一件个人化的事情,选书方法也因人而异,可以说「横看成岭侧成峰」,怎么说都有理。我虽算不上「买书如山倒」的书虫,每个月也会入手二三十本。关于如何选书这个话题,可大可小,从大方面来谈,恐怕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从小处来说还是有规律可循的。现在我就自己选书的几个方法,与大家分享。

首先有一点先要提到,就尽量不读在世的中国人写的书。 这是的确是我的偏见。在读一本书之前,我会本能地去搜索作者信息。如果发现作者是还在世的中国人就坚决不读,哪怕别人极力推荐,豆瓣评分再高也不会去读。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看到「他们都说好」的书,我就急不可耐地阅读。

我为什么尽量不读在世中国人写的书?一是与作者同处于一个社会大环境下,容易看见作者的时代局限性,即使勉强读下去也对自己无益;二是在世作者,身边必会有一群利益相关者和信徒,这群人会通过各种手段,比如造势和刷评价来把一本烂书捧起来,容易误导人

况且我也不太相信,一个只活了几十年的国人能写出多么伟大的作品来。为了节省有限的时间精力,我甘愿错过其中为数不多的好作品也不愿去冒险读一本可能浪费时间的烂书,更保险的方法是选择读那些历时百年甚至上千年,至今仍公认的伟大作品。

图书等级与专题阅读

接下来要对图书划分等级,对号入座。我把现藏图书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神作、一般和垃圾。神作是人类出现文字记录以来,历经时间检验仍存于世的经典书籍。这类书百读而不厌,耐人寻味,常读常新;一般作品是指,自己会犹豫在可读或可不读之间,有时间就翻一翻,没空翻阅也不会记挂着,放下也不会感到遗憾;垃圾作品是指刚试读了几页,就浑身不适,有扔之而后快之感,此类书便会一入冷宫深似海,不愿再看第二眼。

买书前,我先下载 PDF 电子书或者在线试读一部分,再行判断是否值得购买。这一本书我不管买与不买,都会把它划入相应相等级中,可以说「盖棺定论」了。被划分为垃圾等级的书,就不会有「翻身」机会了,这样可避免再次被此书干扰。神作则立在金字塔顶端,数量极少,每遇一本,就要尽量买下。即使当时不读,我也会陶醉在与神作相伴的美妙感受中,这种雅兴是一个读书人不能幸免的美好。

对于专题阅读,可好坏兼收。这一点和以上两点并无矛盾。我每年的专题阅读,除了将经典纳入书单外,还会找一些该专题下划为垃圾的书。这样,一个专题读完后,便会在对比中,找到好书与垃圾书的差距。从这个差距里,看到自己当前的水平和所处位置,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查理 · 芒格在一次演讲中说到:如果我知道我会死在哪儿,那我一辈子都不会去那里。这是反向思考。如果我们知道哪些事情会导致失败,就不要去做那些事。对于垃圾的书也是一样,当你知道垃圾书长什么样子,思考作者为什么写得差,如果你来写,怎样才能写得更好。这是读垃圾书的益处。

如果只读一个专题的经典好书,没见过烂书,所谓「经典」与自认为的「厉害」就被架空了,没有了参照物,将无法正确判定阅读该专题后,自己真实水平的高低,也有可能自己水平非常差,却不知不觉地高估了自己。如果翻一翻该专题中的烂书,就会知道从差到优逐层递升的过程中,在哪个环节出现了断层,以及找准自己的水平定位。

论文引用与出版版次

除了读书,我平时习惯查阅几个感兴趣行业的学术论文。常用的平台是 CNKI 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深圳图书馆免费给我提供了这些平台的数字资源。阅读论文,不仅可以更深入了解一个学科,还可以通过每篇论文附录里引用的参考书目和作者,获取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比如十月份我看了 200 篇专业论文,就会统计出被引用最多的十本书。而这十本书,必定是该学科里极具影响力之作,值得全部买来精读。

除了参考书目,我还会统计论文中引用次数最多的作者。这些作者已不是靠出版一两本科普书来唬人的浅薄之徒了,而是该领域里举足轻重的人物,诸如学科带头人,泰山北斗等级别,那么就可以选择他们一部分作品来研读。

关于出版社和版次问题。我买书主要集中在这几家出版社: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上海古籍和三联书店,还有一部分繁体中文书来自是港台网络书店。买古书我主要选择偏重于辞书典籍的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三联书店则侧重于出版思想性、文艺小资类的小书;购买汉语词典类和汉译名著系列时必选商务印书馆。

虽是同一本书,同一作者 / 译者,不同出版社出版,风格差别极大。比如马可 · 奥勒留的《沉思录》,同是北大的何怀宏翻译,联书店出版的蓝色封面,忧郁且带沉思特质。而中央编译版,封面花花绿绿,书腰还借名人之光来宣传,这艳丽的色调,嘈杂的宣传,如何能让人安下心来沉思!这败笔的书腰,我会直接扔掉或剪成书签。

再如列维 · 施特劳斯《忧郁的热带》,已出了三个简体版本,前两版由三联书店出版,我都买了。同一译者,版次不同,阅读感受也会千差万别,买到第二版时已没有阅读的欲望,重读还是喜欢 2000 年一版一印。第一版封面酽绿与土黄搁在一起的封面,像身处巴西橡胶园的感觉,原始而性感。而 2005 年再版的浅色封面,已无法让人萌生遐想。最糟糕的是人大版的列维 · 斯特劳斯文集,十五本书封面千篇一律,像批量生成待价而沽的商品,失去了书本原有的墨香。

作为一个读书人,我越来越看重再读时的体验,封面、纸张、出版社和版次等细微之别也可以撩动着读书的心境。

最佳版本与图书渠道

我们经常看到网上有人问某本书最好的版本是哪一版。这个问题要花时间去查证,最简便的方法是去豆瓣看评论,缺点是评论人水平参差不齐,不太靠谱。比较可靠的方法是亲自泡图书馆,把在架所有版本翻出来,一本本阅览、对比。另外,还要看该领域研究权威人士的文章和访谈,看他们对此书的评价如何。

比如《红楼梦》,我参考了红学家的访谈和文章,购买了两套当前公认优秀的通俗读本,分别是郑庆山的《脂本汇校石头记》和吴铭恩汇校的《红楼梦脂评汇校本》。郑庆山的《脂本汇校石头记》,是我在孔夫子旧书网花了几百块钱买到的一版一印。

至于是否最佳版本,是否一版一印,对于藏书爱好者来说很关键,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却无所谓,大多数人不也是从路边摊买来很多书,一样读得津津有味嘛!但我还是愿意花时间去找当前最佳版本来读,喜欢上一本书不容易,一定不能委屈了那颗虔诚阅读之心,一定将它安放在最好的书本里。这不也是对自己读书的一种负责任态度吗?

关于找书的渠道,我主要是网络书店,比如亚马逊、孔夫子、京东和淘宝闲鱼(淘宝二手)等。淘宝闲鱼可以淘到非常便宜的绝版书。有一部分书在实体书城和网上书店找不到,我会去淘宝买影印版,如之前买的《青年王阳明》和马丁 · 布伯的《我与你》。有些书只有 PDF 电子版,没有影印版,而我又不喜欢阅读电子书,只能下载 PDF 版再找淘宝商家装订成书。这类书我有二十几本了,比如高华教授的《在历史的风陵渡口》和红太阳等。

我很少去实体书城,因为之前每一次去都被安利直销人员和手拿着一张纸装成聋哑人乞讨所骚扰,除非刻意去找书才会光顾。去年我要买齐张光直系列九本,但在网上只买到八本,最后一本《美术、神话与祭祀》则在深圳中心书城 24 小时书吧找到了。

不过我从未在书城看到好书了用手机拍下来再到网上购买,而是当场买下来,虽然比网店贵一些,但人家这么用心经营书城是应该支持的,所以每去一趟书城都不会空手而归,不然逛书城干嘛呢?

总结

最后谈谈自己对读书的看法。自从活字印刷术发明以来,尤其现代印刷技术日趋完善,图书发行量越来越大,每年出版图书总量一个人一辈子也读不完。稍有名气的专家学者已把出书当成了升职评职称的筹码,而肚子里没多少油墨的阿猫阿狗们也坐不住了,为了一夜成名而粗制滥造,造成了图书信息承载过重,人们越来越难以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书了。

反观古代读书人,由于时代印刷技术所限,没那么多书可供选择,科举考试范围主要是四书五经,总计才 40 多万字,其中《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这四书仅五万余字,却本本都是精华。

我们可借鉴古人读书法,反复朗读经典著作,甚至背下来,把一本书吃透相当于我们泛读十本甚至上百本了。可见读书并不在数量多少,也不要过分夸大了博览群书的作用,比起选择读什么书,做什么样的人更重要。

互动提问

Q1:差书是否需要精读?

:当你把一本书判决为差书时,这本书就失去了精读的必要,无需再从头到尾精读。但仍要大致翻阅,知道这本书差在哪里,如果由你重写,如何才能写得更好,需要补充哪些内容等。如果你能看出一本书是差书,也说明你已经有了相当的鉴别能力。能够辨别出一本书是否差书,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我们常遇到这样有趣的现象,就是当时认为非读不可的好书,过了一两年后随着阅读能力逐渐提升,才发现曾经的好书只是烂书一本。

不过也不必对此耿耿于怀,每个人都会有逐渐成长和成熟的阅读经验,只有「踩过」一本本差书,才有可能接近更多好书

Q2:你一般在哪读书?

:我喜欢靠在沙发上读书,而不是正襟危坐在书桌前。在沙发上读书的好处是可以舒服地切换专注思维和发散思维。我一般会定好 25 分钟闹钟,在这个不被打扰的时间内全神贯注于书本,除了偶尔在书本空白处写几句话或下划线,不会被任何事情打断,就如「正念」修行一样专注于当下。

待闹钟响起,不管读到哪里都先放下书本,闭上眼做几次深呼吸,再睁开眼四处看看,自然地切换到发散思维模式当中,也就是说开始脱离了刚才 25 分钟的专注,进入了自由想象的空间。

当眼睛不再盯着书本时,头脑便开始「不安分」起来,尤其靠在软绵绵的沙发上,更容易进入冥想状态。当然不是让思维四处乱串,而是有意识地利用它回顾刚刚看过的书本内容,像放电影一样把它从头到尾播放一遍,加深对某一个学习组块的记忆,这样做更有利于今后信息的提取。

Q3:一个月买几本书?

我买书没有规律,一般看到喜欢的书就购买,但不会买太多,一个月买二十本左右,除非购买套装书或者拍卖,否则每月只给自己五六百元预算。毕竟书买得多了有些一两年没翻动过会有愧疚感,而且选书也要花费不少时间,还不如先读完手上的书。

我阅读速度极慢,一个月只精读 5-6 本,所以买书数量远远大于阅读量。我买书还有另一个原则,就是不值得第二次阅读的书尽量不买。如果仅仅为了一次性阅读只管去图书馆借阅就行,不必大张旗鼓地买书。既然买来了,就做好一读再读的心理准备,有了这样的想法,买书自然不能太随意了。

Q4:主题阅读有什么经验分享吗?

:我每年都有一个主题阅读。2015 年做了考古主题阅读,今年则是写作类。主题阅读一定先列书单。比如写作类,我初步选入 50 本,当读完了前十本后发现有更好的书,就可以替换掉部分未读书目。但还是围绕这个书单和主题阅读。千万不能买了新书就打乱了进行中的主题阅读计划。

我认为只有通过系统的主题阅读,才有可能系统深入地了解一个领域。我打算用一年精读 50 本写作类书籍,即使写作水平提升不大,也会掌握一定的写作技能。其实这个方法是参考了彼得 · 德鲁克,他年轻时为了胜任记者工作,迫使自己利用下午和晚上时间学习国际关系与国际法、社会和法律制度史、历史和金融等,并且养成了成了每过三四年,就选择一个新学科的习惯。

其实精读 100 本行业经典书籍,就可以深入了解一个行业,甚至进入一个新领域,而且只需一两年即可。如果坚持一次只做一个主题阅读或选修一门学科,几十年之后你将至少熟悉十几门新学科。这样做的好处是汲取了每一门学科不同的假说和不同的方法论,为今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相反,尽量不要养成零散阅读的习惯,就算闲时浏览网络文章也应聚焦于当前学习领域内。一个人对自己的最低要求也应是有拿得出手的「谈资」,而不是读了很多书,感觉什么都懂一些,犹如蜻蜓点水、雨过地皮湿,却什么话题都无法深入,是非常失败的,还会闹出不少笑话。

Q5:做读书笔记有哪些方法?

:我平时读书会写千字左右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一般做法是看完后将之前书里做标记的内容汇总起来,写出自己对该书的理解,不算正式的书评,而是偏随笔性质。

阳老师的读书卡片写法也很好。刚开始不要等读完一本书再写卡片,而是每读完一章就写下不熟悉的术语、人名和反常识等,待读完一本书后再将所有读书卡片串联起来,再加上自己的见解,写出系统、全面的读书笔记,这样的读书笔记质量是极高的。

还有一个好方法,即模仿。比如你刚读完《自私的基因》,不知道如何写书评或读书笔记,可以找来相关书评通读一遍,再选择与自己风格相近的一两篇来模仿,看看他人从哪个角度来写,着重点在哪里。有条件可以参阅这本书的学术书评,尤其是英文书评。如此一来,就可轻而易举地以自己角度写出一篇像样的读书笔记了,而且在此过程中更全面地理解这本书。

韦海生 2016-11-10

(编辑:十三维)

- The End -

↓↓↓戳原文,预约第二季「开智部落」! http://openmindclub.mikecrm.com/i0aFvc

看完此文,你的感想是:

  • 选书,才是根据自己的体系控制源头
  • 干货经验分享,不需要太多理论
  • 似有领悟,以后再也不买烂书了!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