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读书读得很轻松愉快的时,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入坑了。怎样让读书真正成为我们成长的助力?这篇文章会让你避开读书那些误区,直面前方道路的知识之塔
读书的高阶思维 | 通识部落
-- Note001 --
十三维按:为了更好的输出,我们需要好的输入。读书是其中绕不开的话题,也是必经之路。然而这路上却有很多大坑。谁会想到即使是舒适区也是一大误区?前人走过的坑,我们的阶梯。对此北大硕士出身的毛颖同学独有心得,下面且听她娓娓道来。以下全文约 3100 字,阅读时间约 5.5 分钟。
Å
分享嘉宾简介
毛颖,网名 gunuo,金融行业从业者,业绩一般,曾每天 5 点起床刷报告,有累觉不爱之感。后学习断舍离精神,也觉有问题。半年前好奇阳老驾驭如此多科目的学习强人,抱着询问如何解决信息过载问题而加入阳老社群,发现高人果然有高阶解答。
解决方案不是要努力接受、甄别全部信息,而是在厘清自身知识框架的基础上依照人划分信息等级,自觉抛弃低阶思维。但是厘清自身知识框架是需要读高阶书,而非专题研究、读二手资料而成。get all 的知识框架被打击固然心痛,但而后获得新的体验让我更加欣喜。换句话说,从 get all 到 delete 再到只看关键的,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但从自然转化为自觉的过程,阳老师的方法让我有了思辨的乐趣。
我很珍视这个体验。把感想写出来,也是为了回馈阳老师的不吝付出。
怎样读书?我们一般会犯的误区。
第一种为追求舒服的读书。
好像看小说,看美剧,看爱奇艺里乌得乱七八糟的自制剧。各种穿越文、种田文、耽美文。其中惊险、刺激,我们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好像我经常说,我要看轻松浪漫爱情喜剧片,因为平时工作里负荷太大,下班后不想再动脑子,就会看一些松快的东西。是否无聊成了这种读书最核心的判断标准。
这不是个例,这是现在的趋势。很多人很多人都在看畅销书、浪漫爱情书,就是在舒适区里呆着。浪费青春又如何?又不是浪费你的青春。这是很多人的想法。生命意义是要让自己舒服,而不是要获得伟大,获得成就。你认同这种观点吗?
虽然不认同,但是在累的很多时候,还是会禁不住想放松一下,甚至刷淘宝、逛豆瓣市集也是放松的一种方式。
第二种是看大咖推荐
我们可以选择仰望星空,那么多大咖推荐的书单,看看吧。所以收藏夹里会存满了张小龙的推荐书单、阳志平的推荐书单。甚至公司内还要专设一个图书角,号召大家看书,看书,看书。 so what? 你能看完吗?你看完会输出吗?
很多书都是看了两章、三章之后不想再看了。一部分是觉得不过尔尔,一部分是觉得艰涩无聊。是否有用在这时充当了最重要的决策标准。如果有用还能坚持着把文章快快地读完,不然又是丢在一旁。
是啊,大咖是别人家的大咖,你仍然是那只走了几步就停下来的兔子。
第三种 搜索材料读书
当我们需要做一个所谓的专题时,外事不决问google,内事不决寻百度已经称为众多证券分析师的诀窍,因为我们ƒ无法在短时间内知道哪个领域的知识。但是这种靠搜索得来的报告往往内容质量偏低。
好比对比中日历史,拿出一段日本的利率和中国的利率进行对比图,然后说两个国家在哪个阶段更像,画图了事。技术分析也喜欢把图直接叠加。当然,对比的前提是历史未必相同,但往往押韵。可是这种感觉还是如有人给你指了一条登山小径,你既不知道其他路怎么走,也看不到山顶。
桑兵在《读书法》中专门谈到,治学的顺序不能先找论点,再找论据。以索引找材料,会遗落大量从题目、关键词不可见的重要史料。而应关注历史发展变化的枢纽大节和线索脉络。最好同时关注多个问题。
他形象地比喻这种读书方式为打洞式专题读书。这种读书方式下,人不读书而找材料,用看得到来掩饰读不懂,从而阅读能力继续不足。于是价值越高的东西,利用者反而越来越少。如果不下苦功读书,终生则局于一隅,或翻来覆去。每换一个专题,就要将所有文献重新翻检一遍。读过书则不用如此繁琐。多个问题可以同时研究,相互支持贯通。
低阶思维为什么拼不过高阶思维
看到这里,其实你应该很明白问题所在。不读书、依靠别人指点的打洞式读书、依靠自己搜索而来的打洞式读书的各种问题。
孩子们看《巴啦啦小魔仙》后养成的一句口头禅是,你们人类。我真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词。当你用外太空高阶生物的标准来看待人类的这种现象时,你真的发现,这些都是低阶思维的表现。
高阶思维会想到,人类的书籍是饱含一代又一代人突破智慧边界的努力尝试。会愿意很快地重复这个进程。回到过去,看哪个时候这个问题提出的由来,解决的方式,当时反常识的解决方式即是人类认知的边缘。会去想人类的大问题。于是会诞生新的框架体系。
就好像说,如果你能回到历史中和那些伟人做朋友,你的经济学一定会学得很好。像《光荣与梦想》这样文笔生动、栩栩如生的历史作品,结合那个时代胡佛对商业社会伦理道德的尊重,加上你看到的吃蛆时摘下眼镜的妇女,这种尖锐的写作对比才是你的首选。
学海有涯卡片为伴
依靠演绎法而不是归纳法,依靠重复学科发展历程,记住重要的milestone来刻画学科的关键问题,快速掌握知识图谱,要比一本一本的看书,一段时间过去后再间隔一段时间,依靠模模糊糊的记忆更快更好。
就好像阳老师说的,任何一个学科的关键之时点其实不多。你要找到大人物,回到那个历史情景,get到大问题,你就成功了一半。
依靠别人的书单是别人的知识体系。你的书单是你自己的知识体系。
知识不需要管理,输出才是管理
不要再去想什么知识管理体系,不要再去想电脑中成千上百个文件夹套着子文件夹,不要翻找你收藏夹里永远看不完的文件。 如果没有经过自己的再次编码,所有的文件都只是垃圾,你记不住,用不上。即使你现在快速page up、 page down刷完了,也只是一个浅浅的印象。不信你过十天,过1个月,过1年再试着回想一下?越是跨界的知识储备,越容易遗忘,因为自己编码太费劲了。
但是输出就不一样,需要调用更深层的认知资源处理。一旦你在脑海里试着给自己讲一遍,再试着给别人讲一遍,这样练习后的记忆想忘记都很难忘掉。
(编辑:十三维 Tammy 2016-10-31)
- The End -
投票 看完文章,你的想法是:
- 我中枪了…
- 非常感谢,我可以出坑了…
- 赞,输出才是管理~!
↓↓↓戳原文,预约第二季开智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