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4-Note161224003
如何优雅地从一首古诗穿越 | 作家部落
-- Note161224003 --
十三维按:将不同文本进行翻译,是考察和训练一个人文字能力的重要方式。它讲究的不仅仅是某个语言的熟悉程度,也不是对双语的熟悉程度,而是你脑中「文字-概念-意向-场景-意义」这一些列语言和思维单位的生成、转换、重建能力。这不,前几天,在作家部落的几位同学之间,就因为「古诗翻译」这个话题产生了一段有趣的文字对话。对此你是否有独到的见解?欢迎写下的理解和提交一份自己的「答卷」 以下全文约 2400 字,阅读时间约 8 分钟。
塞下曲
【作者】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对此,作家部落的「小魔女」凋寒同学,进行了一下现代翻译:
马儿口渴了 喷出粗粗的鼻息 我带它渡过长河 渴饮秋水 秋水被寒风吹皱 刀刀扑向双面
一望而去 平原般的黄沙 渐渐把太阳没入怀抱 背对夕阳 留下沉默黯淡的影子 是临洮
你可曾想起 昔日的我们 握着长刀 长城城阙上的我们 意气风发、战意高 放眼望着落日 肆意笑着敌虏 血与汗 刚刚掠过战场
可是今日我看到 黄尘从足下 一直一直绵延到今古 秋风压过蓬蒿 枯干的乱草之下 一堆一堆 是散乱的白骨
然而,「理转文」的十三维同学则表示,「现代化」之后就没有了古体的感觉。
当然,它的优点是有的,按照文本分析解读:
「饮马渡秋水,视线是近的,然后镜头转向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是远景,昔日是回忆,有种蒙太奇的剪切,然后近景,蓬蒿是长在秋水边的,诗人看到蓬蒿下的白骨,联想的是今古的命运与代谢」。整个镜头是:近→远→回忆→近。这一些列过程都表达得很清晰。
大家都觉得很有意思。有诸多文坛前辈作为例证,毫无疑问,无论是外文和中文翻译,或是将古诗文翻译成现代文,对文笔训练很有帮助的。于是,一个挑战就出来了:如何优雅地翻译好这首古诗?
十三维同学显然觉得要现代就要有现代的 feel,于是首先交出了一份答卷:
渡江的马儿,踏饮着流水,填补着内心的疲惫
寒冷的江水,却像秋风一样,切断了我们间的依偎
眼前的黄沙,让烈日骤下,只堪拼成暗淡临洮的影子
恍然间,你我昨日重现,在那意气风发的长城之战
我拼命迈出步伐,尘土飞扬,却再难移寸步
回忆被切断,阻挡我的,是当时那累累白骨……
接着「中文科班」的陈菁同学,顺手译了一版:
牵着马儿,饮着凉水渡秋河
脚下水寒,迎面吹风如刀刃
沙漠,一望无际夕阳且未落
暗沉的天色里,临洮已可见
都说当年长城的那场鏖战
战士们器宇轩昂意气风发
可从古到今,这里都黄尘滔天
堆砌的白骨,乱了那齐整蓬蒿
然后,「小魔女凋寒」开始了新一轮评价:
「十三维临洮那句不错,陈菁整体优于十三维,但后劲不足。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一个是岁月的代谢感,一个是大时代背景下的个人命运,动词的转译在「乱」字,来一句神笔更棒哟。而十三维后半部分自由发挥过头了。」
并表示,白话文译诗的关键是诗境的维护、动词的转译和音韵的调谐。即使你要写一个梦境,也要有入梦的铺垫,而且要有对原诗的理解和感受。今古的宏观大背景和白骨所代言的微观个人命运的对比,这个必须点出来。
然后话刚毕,擅长融情入境的赵悦同学交出了一份更加「大胆」的答卷:
秋日将尽,黄河也失了壮阔,仿佛脱下了宽大的裘袍,只剩下一缕游魂也似的孤薄身躯,袒露出大半个河床来,刀也似的寒风吹过,伐过已衰的百草,带起一阵黄沙,擦过我的脸,粗粝却亲切。 我伸手抓过,展开,只剩几粒黄沙,又有哪几颗是你的精魂所化,哑然。 「呜喝!」马儿嘶鸣,唤回了我的魂儿。我看着他摇头晃脑的神气模样,就像看着你。 「我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你舞着枪,笑着,可不见,这残阳似血! 鲜血从太阳上流下来,化作一抹血泪,沾湿了我的眼。 「带……我回家……。」 血雾升起,祝融舞着蹈着,不眠地旋转。 原来……已经是秋天了呀。 我捧起一抹黄沙来。裹进我的马革里,夕阳落尽之处,临洮城现了身影。 在你,也在我的眼眸之中。
我们看到,这已经超出了「翻译」范畴,但却产生了极强的故事画面感。小伙伴们也纷纷表示喜欢这种风格。
那么最后问题来了,从忠实原文,到有所发挥,到演绎重构,你更喜欢哪一种感觉呢?
如果让你进行翻译,你会翻译成什么样子?欢迎在回复写下你的答卷!
(编辑:十三维 2016-12-24)
- The End -
↓↓↓戳原文,预约第三季开智部落! http://openmindclub.mikecrm.com/84Tg8f
投票
对这首《塞下曲》,你最喜欢的一个翻译版本是?
- 凋寒
- 十三维
- 陈菁
- 赵悦
- 我选择原诗
- 我的(请回复)
分享导语:未来,不,是现在,讲故事将成为人类最重要的能力。想测试下自己对故事的感悟力?就从这只「巴比龙」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