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志平:部落典礼答疑七问
-- Live161016001 --
十三维按:在开智部落刚落成时,小伙伴们就对在部落的学习和未来的期许咨询了很多问题,阳志平老师一一作了解答。如今部落诞生已快满月,让我们来回顾下这些精彩的问题,回望初心,在探索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以下全文约 5300 字,阅读时间约 7 分钟。
Part1. 人生
Q1:如何降低人生复杂度?
答:第一,赶紧找个人结婚,这是最容易降低人生复杂度的一个方法。
第二,尽量给自己一个两年效应和四年效应。在两年的时间内,尽量不换工作;在四年的时间里,专攻一个职业。很多人会高估职业生涯转型的难度,因为他们希望在 3 个月内完成转型。真正进入一个新行业后,会一下把自己给打蒙,他们会发现自己跟行业中的高手差距太大了。但如果把时间拉长到四年的尺度来看,完成职业生涯转型是非常容易的事情。
假如大家都以四年为一个周期来看人生,生活会简单很多。我有一个偶像——西蒙,他往往是用四年时间进入一个新的小领域。西蒙是人工智能与认知心理学的奠基者,也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他还是政治学博士学位毕业,开创了一个政治学的流派,同时又开创了管理学的流派。他的工作风格就是每过四年,换一个研究主题,但是在不同的学科之间,他共享的是同样的方法论和知识体系。所以,他的生活方式也是比较简单的。大家可以看看西蒙的自传《我生活的种种模式》,就能明白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还有一个问题,降低人生复杂度,需要你摆脱路径依赖。比如说,你会发现很多问题源于你的大学专业选择。高三时做了一个错误选择,那个时候什么都不懂,你爸妈说,心理学挺好的,你去学吧,然后你沿着这个路径依赖,就一路学下来。这是我要格外提醒大家的。
Q2:1986年经典论文《Possible Selves》中提出的「Possible Selves」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可能的自我」这个听着有点奇怪的概念?
答:「可能的自我」不是一个奇怪的概念,它和心灵鸡汤的一种写法很接近,叫「看见可能的自我」。为什么我一直在强调最源头的知识?因为最源头的知识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可能的自我」是斯坦福的心理学家、文化心理学的奠基人马库斯提出的一个概念。像这种级别的心理学家提出一个概念,意味着它要花费 10年以上的时间,动用百万到 千万美金之间的研究经费。所以说「可能的自我」是花费了大量时间、大量金钱得出来的高阶模型,值得花大量时间去掌握。
很多心灵鸡汤写手会投机取巧,把靠谱的概念嫁接为自己的理论体系,比如说基于「可能的自我」写一个什么文章,读者只能接触到似是而非的二手信息。这个时候大家只要深入了解「可能的自我」提出者马库斯,就会发现她的研究其实很系统。自我有 3 种形态:第一种是「过去我」,第二种是「现在我」,第三种是「未来我」。以前的心理学研究普遍注重「真实的自我」,很多人也尝试努力发现「真实的自我」,但马库斯通过大量研究发现,绝大多数情况下你没办法发现「真实的自我」,无论是基于心理测评,还是基于你父母对你的评价,所以她提出了「可能的自我」。具体来讲,可能的自我又由 3 个维度构成,对未来的预期、对过去的恐惧和对现在的考量。大家可以查阅她的论文。
Hazel Markus.Possible Selves[J].1986 http://t.cn/Rfy7Zak
Part2. 动机
Q3:对于整合调节与认知调节,如何判别自己的动机?
答:大家都知道,纯粹的无动机或者内在动机好区分,反而是认知调节和整合调节这两种,介于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之间,很难区分。这种时候,我教大家一个思维的小技巧,先假设最坏的情况,——自己是偏外在动机的人。
因为我们每个人,尤其是一些优秀的人,当你说他是一个外在动机驱动的人时,他不会承认。这个时候就很难发现自己的一些隐藏的行为模式。但是如果你先把自己放在一个最差的情况,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外在动机驱使的人,再仔细去观察自己的行为模式,有可能更容易理解自己为什么是外在动机驱使的人。
根据我的观察,以及相关的心理学论文,真正内在动机驱动的人,占整个人口学比例是比较少的。例如西点军校,校内偏内在动机的军校学生数量总是不多。假如没有人给自己鼓励,自己写作还是不写作,这个问题显然是偏外在动机的。你要去想,假如没有任何人给我鼓励,那我写作的理由是什么?这个时候你才能意识到自己的兴趣和热情所在。当然,刚开始的时候,这个会很有难度,因为从小到大受到的训练,多数人都已经习惯了外在动机,必须有个人来 PUSH 你才习惯。
Q4:如何理解内在动机和外界反馈的关系?例如,如果我的目标是写出一篇阅读量达2千的文章,那写的过程会不断希望获得别人的建议,如何平衡别人对自己的影响?
答:根据认知科学家的研究,目标被说出来后,完成率就会降低。建议大家要区分两个过程,一个是目标的制定过程,一个是目标的执行过程。目标制定时,尽量不要跟别人说;目标执行时,尽量不要受别人干扰;目标完成之后,你可以跟别人去讨论和分享。 人类的大脑有一个很微妙的现象,当你说出一个目标,你的大脑会下意识地判定,这个事情已经完成了,它能调动的能量就会减少,这就是绝大多数新人计划实现不了的一个根本原因。研究这一领域最好的科学家是 Peter Gollwitzer 。
还有一个问题是,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掌握一套方法,能够不依赖别人的反馈对自己的作品好坏作出评价。伟大的诗人、伟大的作家、伟大的创业者,他们普遍掌握了这一套方法论。
比如你刚开始练习写千字文的时候,不太清楚自己写作质量,这时你先不要写千字文,而要去找类似张爱玲、余光中这些公认的伟大作家翻译的文章。认知写作课上,各位同学练习过翻译《老人与海》,结果发现了一个问题,张爱玲的确是超一流作家,余光中的确是一流作家,因为这两个作家放在一起,翻译《老人与海》的差距明显。你自己翻译《老人与海》,再和张爱玲、余光中一对比,就马上明白自己写作差在什么地方,这个时候你就能进步了。这个方法你不需要依赖任何人就能对自己进行反馈,这是极其重要的。假如你始终依赖别人给你指导和反馈来评判自己的作品质量,就很难进入真正的内在动机。
同样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产品学习是怎样的呢?我训练团队的产品经理有一个小技巧, 是让他们去观察优秀的产品,比如说 TOP20 的 APP ,然后去翻它的版本记录。比如说微信,我们不看当前的微信,而是假设微信 1.0 版本会提供什么功能,2.0 版本会提供什么功能,再拿它的真实版本记录和产品截图,跟自己的推测进行对比。
整个过程,你不需要依赖任何人给你反馈,但是你是不是在前进?是不是在训练自己的独立思维能力?这种方法,其实有非常多形式,只是人都有依赖心理,总觉得阳老师给你的这个作品的点评是不是更能帮助你,其实不是这样的。所谓独立思辨精神,就是指整个思考过程中不需要依赖任何人给他反馈,而是依赖客观的数据和一套独立的思维方法论。
Part3. 行动
Q5:写作输出时容易陷入一种思维定势,比如以同一种套路演讲,以同一种文风写作。如何才能意识到并突破这种思维惯性?
答:人类的大脑喜欢偷懒。有的同学,很容易在输出时形成固定套路。比如练习写作。解决的方法是寻找反常识的证据,突破自己的认知边界,这种认知边界要和现在的场景不一样。举个例子,假设你在家里练习千字文写作,每天晚上写两小时,这会让你形成思维定势,习惯这种写作套路。那么接下来你可以和作家部落的小伙伴玩一个游戏,几个住得比较近的小伙伴一起直播写作,或者找一个咖啡馆,在一个小时内快速写千字文。通过场景变换,以前的一些认知边界就被突破了。
还有一点要提醒大家,突破自己的认知边界,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把芒格介绍过的一些好书看完了你也成不了芒格,因为芒格通过他介绍的那些好书,已经养成一套方法论,怎样生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且基于这个方法论,能够把知识灵活的应用到他的投资问题中。更重要的是,他养成了持续阅读和持续学习的习惯。所以这种方法论,又不断地增补很多血肉到其框架中。我们可以把 200 到 400 个人类优秀的知识点理解为骨架,那些反常识的证据、和你现有认知边界不符合的证据,就是血肉。血肉和骨架都得有,这是要格外提醒大家的。
Q6:阳老师,您刚才提到的演绎法的学习方法,我有点好奇,如果没有去大量地了解资料,或者没有大师的一些指点,我自己怎么建立起我的演绎系统呢?
答:最简单的方法是选择 3 个领域,第一个领域是你工作从事的领域,第二个领域是你感兴趣的领域,第三个领域是你完全陌生的领域,然后尝试用演绎法在这三个领域分别建立一整套知识体系。
你会发现,这 3 个领域对你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 对自己工作的领域,你最熟悉,往往很容易知道哪些是大拿。这时你的重点是深度学习。
- 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你很容易受到偏见的影响。假设这个领域有 42 个大拿,但是你只认其中一个人,这也是一种认知偏差,会导致你错过一些更好的机会。
- 对自己完全陌生的领域,要学会广度搜索,在 1-3 个月以内,辨认出整个领域最优秀的学习素材。最好的方法是建立一个论文索引,把领域内 1600 篇左右的论文找出来,它们会相互作用给你大量的启发。
更多实际操作建议,可以可以参考我写的这两篇文章《如何学习科学》和《电子文献管理攻略》。
- 阳志平.如何学习科学[N].阳志平博客,2012 http://t.cn/zOOnRTD
- 阳志平.电子文献管理攻略[N].阳志平博客,2013 http://t.cn/RzLjLaq
Q7:如果想要在部落获得持续成长,而不至于三分钟热度,要养成的最小习惯或者说要做的最小行动是什么?
答:我觉得是信息闭环。
一方面是自己的输入输出得形成信息闭环。 假设你是在通识部落,第一周你阅读了《这才是心理学》,这是信息的输入。接下来你认领了书中一章深度学习,并用读书卡片的形式,创造了一个作品。这个作品你可以写得非常认真,也可以写得非常简单。这就是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信息闭环。
另一方面,与别人的交流同样得形成信息闭环。 这是大家容易忽略的,你和社群小伙伴的沟通。要有始有终,不要给社群小伙伴找事。
比如说你和对方在结对学习一个话题,那么尽量有始有终。不要一上来给结对学习小伙伴设置非常宏大的目标。比如产品部落的小伙伴,说要开发一个超越微信的APP。你设定完这个目标,坚持一两周之后,说唉呀,咱们明年再超越微信吧,那事情就慢慢变得越来越复杂了。如果刚开始的时候,你和小伙伴的信息闭环,是在你的信息处理能力能 hold 住的范围,比如说双方不是开发一个新的微信,而是写一篇文章,未来可能5年以后,微信的产品形态是什么。那么这种思维训练对产品思维帮助更大。
总结一下,在部落持续成长的最小习惯就是自己形成信息闭环;同时跟社群中任何人的交互,无论是自己发起的直播、自己和其他小伙伴结对,还是参加线下活动,都有始有终。
阳志平 2016-10-16
(整理:潘杨勇 编辑:十三维)
- The End -
↓↓↓戳原文,预约第二季「开智部落」! http://openmindclub.mikecrm.com/i0aFvc
投票
看完此文,你的感想是:
- 降低人生复杂度,最小行动起来
- 阳老师的问答,一如既往信息量大
- 已在部落成长一个月,幸福滴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