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9-Note170109001
Oliver Ding:你的2016 余额不足,写份《学习自传》来充值
-- Note170109001 --
十三维按:新一年到来,做很多计划是没有用的。如果你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又怎么能预定自己往哪里去呢。这个时候,不如静下心来,拂去心中的浮躁,坐下来写一份去年的《学习自传》。不要小瞧它,它可就是你能积累的财富和你生命的一部分。如果你想这样做,那么请读下去,来看看个中高手丁健老师是怎么写的,以及他对此在成长过程中的和感悟吧—— 以下全文约 7000 字,阅读时间约 10 分钟。
《世界的尽头》
初涉网海的这段经历,给我带来三个全新的学习体验:拓展信息视野,自由发布分享,深入虚拟社群。
互联网拓展了我的信息视野,我像一条从小溪来到大海的鱼,欢快地在茫茫网海里自由自在地遨游,沿着一个一个超链接进行知识冲浪。每每欣喜于发现令人诧异的宝贵信息源头。有段时间,我感觉到自己仿佛来到了世界的尽头。
将互联网看成是世界知识的尽头,这种体验加剧了我对互联网的热爱。同时,这种体验也成为我的偏见,让我忽略了经典书籍对于知识修炼的作用。现在看来,这种偏见给我的学习模式带来很大的危害。
以上文字节选自 Oliver Ding 的学习自传《自由灵魂》
什么是学习自传?
职业自传(career autobiography)是一个由个体自己撰写的叙事文本,由个体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和职业生涯,从讲述自己的故事中回顾职业发展的内在模式,反省自己在每个生涯发展阶段如何与外界互动。
学习自传(learning autobiography)是Oliver Ding借鉴职业自传(career autobiography)发展而来的一个学习研究工具。他的假设是:如果职业自传能够帮助个体和职业咨询师更好地理解个体的职业发展,为未来的职业规划提供更好的参考,那么类似的学习自传也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
对于终身学习者个体而言,学习自传这个工具会起到长周期反省的作用,帮助个体更好地审视内在学习动机,考察外在学习环境的变化,以及自我如何采取行动,这对于未来个体的学习策略有重大的参考意义。
如果不同背景、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学习者能够撰写个体学习自传,公开分享,或者私下分享给学习研究社群,那么,这些个人的学习自传无疑是宝贵的学习研究资产。
学习自传的写作模式类似于职业自传,只是侧重点会放在考察与学习有关的事件。对于成年学习者而言,学习、职业生涯和自我发展三者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学习自传对于职业规划也具有参考意义。换句话说,职业自传和学习自传都是个人自传的不同版本。
我还年轻,适合写学习自传吗?
如果你从来没有撰写过关于自己的学习经历的任何文字,那么,现在请开始撰写学习自传吧!
如果你是新四年人群,处于大三、大四、毕业一年、毕业二年这个特殊时期,建议至少每年撰写一份学习自传。最后形成下面的对照:
职业想像:大三,大四的同学们对于未来职业的期望,以及学习上的相应准备。参考案例《英语专业大四君Fay的幸福憧憬》
职业启航:毕业1-2年的朋友们初涉职场的体验,学习上的相应调整。参考案例《Emily Cai的故事:向左走街道团工委,向右走Toastmasters》
这两份文本,形成两个时间点的对照,可以帮助新四年时期人群更好地看到自己的生涯发展,从而调整适应,扬长避短,更顺利地推进下一阶段的职业发展。
初涉职场人士可以每两年撰写一次学习自传。职场中期人士,可以每四年撰写一次学习自传。
此外,重大项目结束,职业岗位转换,关键人生经历等等,这些时刻,都是撰写学习自传的好时机。
学习自传有没有特定的格式?
学术论文按照学科规范,有比较严格的规范。小说有小说的格式,诗歌有诗歌的格式。学习自传类似于职业自传,没有特定的格式,撰写时比较自由。只要你撰写的学习自传,能够达到既定的反省学习的目的,这样就足够好了。
既然没有特定格式,撰写时该如何下手呢?我收集了几份可以作为学习自传的网络文稿,供大家参考。
《【讲故事】流窜了5所美国大学的小白鼠》by 水姑
作为一名在中国基础教育下长大、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普通学生,4年的大学生涯里,我何等有幸,能在5所不同的美国大学里拿过课(这5所公立大学全部在加州,包括一所科研型大学,一所教学型大学,还有三所社区学院),有幸接触了在这三个不同的大学系统就学的外国留学生群体、移民学生、本地的美国学生,并很有兴致地观察了这三个不同系统的教学设计和教学风格。
每个人的学习经历都是一道特殊的风景,它也可以折射出社会系统的情况。每一份学习自传都是洞察教育系统与学习生态的证据。
《我的复杂性探索之旅》by 张江
今天忽然高兴了,想把这5年来我走过的探索复杂性科学的道路总结一下。主要是给自己看的,当然也愿意跟想踏入复杂性探索大门的人分享一下这些经历......如果说《复杂》这本书让我找到了我一生要从事的东西,那么《哥德尔、埃舍尔、巴赫》这本书则让我找到了我一生的宗教......就这样,我经历着持久的高峰体验(这算一种高原体验吗?)。但是很快我遇到了一些科学理论上的问题。
不同阶段的学习状态不同,有的人划出一道优雅的弧线,有的人经历陡峭的波峰波谷。我们与世界对话,与知识对话,与社会对话,在这样的对话历程中,我们寻找到学习的方向。
《MaD的三年:从鸡血少女到普通青年》by Keledoll
在第三年参加MaD的第三天,收到了MaD的发起人Ada Wong的短信,说希望把我在Facebook写对mad的感想扩充下。然后默默地在MaD的闭幕式上,看到我无意中写的这句话出现在了大屏幕上:「第三次参加MaD,少了往年的激情(鸡血),却多了启发与深度思考,一如这三年我自己的成长一样。」——keledoll,Madee
《一个没恒心没耐性的懒虫是如何学习的?》by Keledoll
今天收到了coursera(著名的在线教育网站)发来的提醒,machine learning的课已经上到第六节了。我到现在连课程的介绍页面都还没有打开。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过去多年失败的学习经历。回顾一下自己的成长经历。确实,我在学识上不如师兄或孙先生这样的学者,但也有一种不一样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通过真正在实践中学习,适合那些和我一样没耐性,没恒心和懒惰的人。
《loser感就像大姨妈,一年总会来几次?|废柴loser》by Keledoll
大概3岁的时候,父母离婚了。听说,我拿了人生第一个第一名,就是我们那个大院里第一个家里离婚的小孩。因为老妈经常加班的关系,就时常一个人住在很多老鼠的临时搭建小平房里面。基本是我外婆和三舅舅和舅母拉扯大的。
我从小就生活在特别魔性的世界:就妈妈有好多神奇的朋友,听说怀着我的时候,就经常去蹦迪,他们有的喜欢吃白色的粉末,有的去日本听说陪男人喝酒喝着喝着回来就成了妈妈桑,有的是做大耳窿的(粤语:放高利贷),也有的是混道上的。大部分的朋友都很喜欢赌钱,仿佛这就是他们全部的人生。
学习自传可以着眼于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实践项目,有的也会回溯到童年及早期学习的经历。这些都是我们的心智成长的足迹。
和谁分享你的学习自传?
如果你习惯于在网络上公开发表原创博客文章,当你撰写学习自传时,我建议你把它作为私有文本来创作,这样可以更深入地回顾自己学习经历背后的心路路程,更加坦诚地面对过去的自我。
撰写好的学习自传,可以先分享给你高度信任的学友、导师、亲人,征求他们的反馈和建议。他们了解你这段时间的经历,可以从他者的角度更为客观地帮助你回顾和梳理。
此外,如果你寻找职业规划顾问或心理咨询师,不妨提交你的学习自传给她们参考。
学习自传中的一些素材,可以节选出来进行再创作,作为其他作品公开发表。
过了一段时间,如果感觉到自己心智成长有了进步,这时可以考虑公开之前创作的学习自传,分享给更多的朋友参考。
学习自传写作Tips
前一阵我鼓励一位朋友撰写学习自传,然后为她撰写的草稿提了一些修改建议。如果你准备撰写自己的学习自传,这些建议也可以给你一些启迪。
1. 组块形式
尝试一下另外一种组块形式,把整个学习自传的主题挖掘得再深入一下。目前的组块形式停留在技能知识层面的学习,局限了深层次的意义探究。
2. 重要线索
你的学习模式有一点与众不同,你频繁地[XXX某种行为]。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线索,你需要给一定篇幅来描述这条线索。另外,你参与[YY]社区的故事也很奇特,这也是一条非常重要的线索(为避免泄露个人隐私,我隐藏一些信息)。
3. 内容范畴
目前的叙事停留在技能知识层面的学习,建议扩展到体验驱动的学习。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特的,因此,每个人的学习体验都是不同的。人们如何从这些不同的体验中领悟到自己的成长,这才是学习自传的重要意义。
例如,你的如下事件,都可以继续展开来讲述:事件A,事件B,事件C,事件D。
4. 主题挖掘
你的主题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例如:
- 对[ZZZ]观念的认知的过程,好奇,新鲜,尝试,实践,反思,整个过程
- 从AA到BB,从BB到AA的过程,阅读视野/[YY]社群经历
- 导师与学友,社群。这些如何反映在你的经历中,对你的学习成长起到哪些帮助
5. 心理对照
一些阶段性的变化,一些重要的场景,把自己之前、之后的心理思考叙述出来,这样对照一下,可以更好地看到自己的成长。撰写学习自传,就是和过去不同阶段的自我对话。这也是练习[反省心智]的一种方法。
6. 人生定格
学习自传也是一个叙事文本,也要让读者阅读得津津有味。例如,抓住一些重要的场景,把这些人生定格详细地描述出来。这样,整个自传的生动性就加强许多。
Oliver Ding 学习自传节选
我在2016年初撰写了自己的学习自传《自由灵魂》,包括20个小节,其中第9小节标题为《世界的尽头》,摘录这小节如下:
《世界的尽头》
初涉网海的这段经历,给我带来三个全新的学习体验:拓展信息视野,自由发布分享,深入虚拟社群。
上述回顾说了我怎样参与论坛讨论区,继而建立个人网站,自由地发布自己过去多年广告生涯积累的创意作品和文章。这些自由发表,极大地满足了我的发表欲望。过去我投稿给报纸杂志,经过编辑淘汰之后,才能看到自己的文章发布出来。有了个人网站之后,我可以自由地发布自己的任何文章,直接和各地的读者沟通。
拓展信息视野
互联网拓展了我的信息视野,我像一条从小溪来到大海的鱼,欢快地在茫茫网海里自由自在地遨游,沿着一个一个超链接进行知识冲浪。每每欣喜于发现令人诧异的宝贵信息源头。有段时间,我感觉到自己仿佛来到了世界的尽头。
最早上网时,我花费大量时间在海峡对岸的台湾繁体中文网站,我时常拜访我喜欢的《天下杂志》设立的一系列网站,还有《动脑》杂志等其他台湾期刊的网站,我订阅他们的邮件列表,通过他们的网站更新获取外部世界的动态,尤其是美国、日本等海外动态。
接着,我直接浏览国外大企业的网站,将他们的网站以及网站上的内容,作为学习CI、品牌、网站设计、网站信息架构的参考资源。在为企业进行CI咨询服务和企业网站建设规划时,我通常直接找出该行业的国际知名大公司的企业网站,将这些大公司的网页和CI资料作为创作标杆。
最后,我专注于网络上的国外CI资源,我频繁直接登录国际顶尖CI设计和顾问公司的企业网站,通过察看他们的设计作品展示、趋势研究报告、案例分析报告等学习CI知识。我时常在google里直接搜索「corporate identity」, 「new corporate identity」, 「brand identity」等关键字,查看最新的大企业更新CI企业识别的新闻动态,挖掘出一些CI领域的个人网站、行业杂志、行业数据库等专题网站。
朗涛的渡轮
在众多的网络资源中,几个CI顾问公司的企业网站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一个自然是Landor朗涛公司,这家公司就是1994年《国际广告》以「CI大系」为题介绍的欧美型CI的代表。
朗涛策略设计顾问公司于1941 年由美籍德裔设计师华特先生 (Walter Landor) 在旧金山创建。1964年,他们将公司总部迁至停锚在三藩市湾5号码头的 Klamath 渡轮内。此举不但使原本就以革新与创意闻名的公司声誉更隆,还取得了更多的空间用来拓展公司设计及谘询顾问方面的能力。虽然渡轮在 1980 年代晚期因为朗涛成长迅速变得不敷使用,而迁至目前位在 Front 街 1001 号的总部,但 Klamath 号渡轮始终都是公司的企业标志。
早期醉心于CI领域时,我萌生了一个职业梦想:希望有一天可以亲自去Klamath号渡轮上玩玩。
频繁地登录Landor.com让我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原来不需要远赴美国登临Klamath 号渡轮,也可以获得学习Landor公司作品的机会。
通过反复浏览众多的CI网络资源,我对于欧美的CI公司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原来,除了Landor公司,还有Wolff Olins, Lippincott, Interbrand等等众多国际顶级CI公司,这些信息过去我根本无法获取到。
虚拟导师Tony Spaeth
很意外地,我在网络冲浪中发现了一位独立CI咨询顾问Tony Spaeth的个人网站IdentityWorks.com。
Tony Spaeth毕业于哈佛大学商业管理硕士。他在1965年加入CI领域的先驱Lippincott公司。1990年至2012年期间,他以独立CI顾问的身份一边直接服务于企业客户,同时与CI顾问及设计公司合作。他专注于CI领域数十年,经手许多美国著名企业的CI案例。他不仅为哈佛商业学院做讲座,还经常在数家专业机构的年度会议上演讲,在相关专业杂志上发表文章。除了IdentityWorks.com,他后来还发布了一个企业品牌决策数据库网站CorporateBrandMatrix.com。
自2001年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始终造访IdentityWorks.com,学习Tony Spaeth分享的最新国际CI案例点评、年度评论文章、理论框架、实践工具等等。遗憾的是,这个网站自2014年7月起不再跟新,其后域名也为其他人获得,转为其他用途。
我感叹于Tony Spaeth数十年来对于专业领域一贯的追求,以及公开无私的分享精神。可以说Tony Spaeth算是我的虚拟导师之一。
将互联网看成是世界知识的尽头,这种体验加剧了我对互联网的热爱。同时,这种体验也成为我的偏见,让我忽略了经典书籍对于知识修炼的作用。现在看来,这种偏见给我的学习模式带来很大的危害。
小结
在2017年的开始写一份「学习自传」,彻底总结过去一年的收获,通过梳理过去几年的学习经历里找到自己的优势、缺点以及发展方向,为来年的学习做好准备。
如果你担心自己拖延症晚期无药可救,一个人写学习自传没有思路,可以组建一个交流群,公布你的写作计划,和爱学习的人一起交流,在2017 年的送给自己一份最棒的礼物。
(编辑:十三维 2017-1-09)
- The End -
↓↓↓戳原文,预约第三季开智部落! http://openmindclub.mikecrm.com/i0aFvc
投票 看完文章,你的想法是:
- 学习丁健老师,开始写学习自传!
- 「读书札记」和「学习自传」两手抓都要硬!
- Get 到好多重点,没有输出就不知道自己的进步!
分享导语:人类文明因为文字的发明和记录而壮大,你也是一样。新的一年了,来写一份学习自传吧——